在巴黎举行的AI峰会期间,尽管61个国家签署了有关人工智能的合作协议,但美国与英国拒绝签署这一协定,表现出明显的抵制态度。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会议上发表强硬言论,宣称美国不会放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导致会议现场气氛紧张,其他国家代表对此表示不满。
与此同时,英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选择退出签署,使得国际合作面临挑战。然而,这样的举动实际上是美国策略的一部分。一方面,他们坚持守住技术和知识上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批评严格的法规限制,防止竞争对手过度控制市场。此外,美国政府企图同时作为规则制定者与参与者,意图掌控全球AI发展的方向。
面对中国的积极参与以及DeepSeek等企业的强势表现,美国显得尤为焦虑,甚至采取了激进措施来应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愿签署这份协议的原因在于,这样做将迫使美国分享其技术路径,并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管,这对于正处于科技竞争中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环保方面,此次峰会也提出了关于AI能耗问题的讨论。据专家估计,随着AI的发展,其电力消耗可能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总量。美国一些依赖于大量能源支持的高科技企业对此表示反对,担心这可能会对其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从长远来看,各方在AI领域的竞争呈现出三个主要分歧:一是技术路径的不同选择——美国倾向于快速发展然后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而欧盟则更重视安全性;中国则侧重于推动实际应用。二是行业格局的竞争,美国的微软和谷歌与中国的深思考展开了激烈对抗;三是规则体系的分立,欧盟发布了首部AI法律,美国则建立自己的半导体联盟,而英国似乎试图左右逢源。
然而,尽管万斯表现出了强硬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拥有绝对的优势。实际上,该国近年来在计算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巨大,远超欧洲计划的规模。此外,包括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内的多位科技领袖不断推进AI军备竞赛,即使他们在表面上强调安全性,但仍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总体而言,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围绕AI展开的一场全面竞争已经开始,涉及资源投入、国际规范设定等多个层面。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更加关注AI能否帮助自己改善生活质量,而不是参与其中的大国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