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四点起床接见百官,八点用早餐,一天正餐两顿,依据个人需求而定。
一天中的饮食究竟如何?实际上,它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奢侈,这是为何?
【皇帝的一天】
历史记载中,清朝皇帝常被形容为“毫无自由”,即一切遵循祖宗家法,生活公式化。简而言之,他们的一生都在既定框架中度过。
皇帝的就餐时间与日常工作紧密相关,时间相对固定却具灵活性,具体安排取决于皇帝个人需求,包括吃什么、何时吃等细节。
每日寅正三刻,即晨时四点,太监必至皇帝寝宫外,准时连呼三声,依祖宗旧制,此为“请驾”之礼。
连呼三声后,皇帝需起床,随即依制洗漱。每日四点,雷打不动,之后前往接受文武百官朝见。
皇帝为保健,晨食冰糖燕窝提神,随后乘轿赴早朝。然而,一碗甜点岂能支撑半日?在皇帝的一日中,此仅算作开胃之食。
四点起床连皇帝也会感困倦,故早朝结束后,皇帝常回内宫小憩,六点再起,八点则正式享用早餐。
早餐时间若早,约为7点,与现今相差无几。早餐堪称“皇帝餐”,极为重要。
初见或觉奢华,实则不然。皇帝正餐类型固定,多为热菜、锅子、蒸食、熟食、酱菜、主食、汤粥及甜品。
听闻样式众多,但非夸张至皇帝每餐满汉全席。即便清朝鼎盛时,每餐也不过十八品,含主食、酱菜及甜品,且每位皇帝饮食标准各异。
康熙饮食严格,一餐仅限一种主要食材,如选定猪肉为主菜,则不得兼食鸡肉、鱼肉等其他类型食材。
午餐时间通常为下午2至4点,菜品与早餐相似,数量相当。然而,皇帝用餐时,往往也会感到孤独。
清朝皇帝因严格家法,用餐时可与皇太后同席,但与皇后、妃嫔等共餐则程序繁琐,需遵循更多礼制。
皇帝亲临妃嫔宫殿时,妃嫔需行三拜九叩礼,程序繁琐,故常见为妃嫔或皇后被召至皇帝寝宫,此举亦被视为“翻牌”之意。
总之,欲无视皇家规矩肆意用餐,皇帝并无此特权,且受家法严格限制。
清朝皇帝的两顿正餐结束后,晚上6点至8点的饭食仅是额外加餐,而现今所称的夜宵虽有,但次数极少。
那也引人遐想,皇帝在非正餐时段难道不会饥饿吗?
【正餐虽少,但要结合皇帝所需】
皇帝非神,终会饥饿。四点早朝后,八点用餐前需处理公务会见大臣,整日忙碌,饥饿实属常理。
皇帝就餐时间虽相对固定,但灵活性大,具体进食安排取决于皇帝本人需求。
除正餐外,皇帝会享用点心,并随时要求御膳房加餐。御膳房需时刻准备,皇帝有需求时,必须即刻送上。
皇帝饮食虽定时,但御膳房每日仍苦恼于制定新颖菜谱,这便是其虽规律却面临“菜谱难题”的缘由。
皇帝饮食习惯不似民间传言般极度奢华,但作为天子,掌管其饮食的机构庞大且分工细致。
皇帝饮食生活的各方面几乎均由内务府统领,其中也包括御膳房的管理。
御膳房分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需日日筹谋皇帝膳食以保营养。因皇帝用餐时间不定,故御膳房并无固定开餐场所。
御膳房人员无法预知皇帝加餐地点,是在寝宫还是散步时。皇帝散步时,御膳房人员必定随行,以确保随时满足皇帝需求。
点心局会将点心与茶分置两圆笼,随后五六人随行。此乃御膳房结构细致且人员众多的原因之一。
若皇帝欲于宫殿内用餐,御膳房相关人员需提前在殿外等候。
春夏天食物尚温,冬天易冷,御膳房备有小炉子,并使用二分厚铁碗保温。且每位皇帝口味各异,御膳房需精心准备以满足需求。
但规矩繁多,如康熙一餐仅限一种主要食材,且菜品搭配亦不可随意。
如同八宝菜需含特定八种食材,烹制鸡鸭肉时调料不宜多,旨在保留肉质原味,且所用调味品亦应基本固定且单一。
此外,清朝各代帝王大多沿袭满族饮食习惯,偏好猪肉、牛肉、羊肉等,尤嗜猪肉配酱菜,亦喜奶制品甜食及面食。
乾隆以爱吃火锅著称,乾隆五十四年,他一年内食用火锅达二百余次,此外,他还偏爱江南地区的苏杭菜肴。
若问乾隆缘何钟爱火锅,莫非御膳房十八珍馐不诱人?实则乾隆对火锅情有独钟,其独特风味或为他所偏爱。
电视剧中,皇帝微服私访尝民间窝窝头,赞其人间美味。长期一食终会腻,偶尔换品尝新味,自是别样香。
清宫御膳揭秘:皇帝日常两餐制,乾隆皇帝尤爱苏杭风味菜肴。这一饮食习惯,据澎湃新闻报道,展现了皇室餐饮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