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俞敏洪曾建议24节气放假一天,他认为:
24节气放假,可以让城市人尤其是孩子们跟大自然亲近,去感受生命的韵律。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如果每个节气都放一天假,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虽然放假有些不太现实,但是提议确实很好。在农村生活过的家长应该对节气特别敏感,到了某个节气,就知道父母要忙活哪些农事,要吃什么食物,要有什么仪式,感觉每个节气都很神圣、美好,代表着一种希望和幸福。
但是现在的孩子,对24节气非常陌生,没有感觉、没有兴趣,只有极个别的节气,学校里会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孩子了解节气,聊胜于无,少了很多滋养身心的幸福感。
再这样下去,孩子就会渐渐淡忘24节气,想想都是可怕的事情,知识的漠视,可能就是文化的消失。
所以,一定要重视起来。
为什么要重视节气?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节气不仅有巨大的存量,还有无限的增量。节气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节气对应着自然万物的变化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节气也有显著的自然变化。
春分的时候,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几乎一样长。之后的北半球,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
秋分的时候,白天和夜晚又几乎各占12小时,之后的北半球,白天时间短、夜晚时间长。
在这两个节气,能很明显地感觉到白天、夜晚的长度变化。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到了播种的最好时节。到寒露的时候,农作物基本就收获完毕了。
春分和秋分分别是春秋季的第4个节气,清明和寒露分别是春秋季的第5个节气,这些对应关系也是恰到好处,值得细细品味。
2)节气和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
立春之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衣服穿得越来越少。立秋过后,就感觉凉意一天天浓郁起来,衣服逐渐加厚。
身体对节气有明显的反应,只是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不跟着节气的节奏及时增减衣物,身体可能就有一些不适感。比如这个节气露脚,就容易着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如果能了解节气,在每个节气到来之前早做准备,就不会让身体受了亏欠。
3)节气让生活有了坐标感
24节气是农事劳动的重要依据,必须依时而作,农作物就像定了闹钟一样,在对应的节气里开花、结果、收获。
如果误了时令节气,农作物就不能很好生长、没有收成,人们的辛苦就白费了。
“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
所以,节气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规律、有节奏,可以不慌不忙地安排各项生活。
怎么带孩子了解节气?现在的孩子不能像父辈、祖辈那样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了解节气、感受节气,但是可以通过阅读进行弥补。
说实话,作为家长,我们也脱离农事很久,对节气的熟悉度大大降低,知识丰富性更谈不上,没有办法亲自讲给孩子听,也需要借助书籍。
在我们家,就非常钟爱二十四节气的书籍,已经有好几套,见到新书还是要买,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学习24节气,认识更深刻。
比如见到《时节里的中国》,我又给孩子买回了家。
这套书从名字看就很吸引人,实际看后,更感觉很值得。
1、趣味性强,吸引孩子阅读。
它不是枯燥地罗列知识点,而是设计了几个卡通形象,拟人化,用小故事把节气串联起来,用俏皮的对话引出知识点,很灵动、很自然,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比如介绍秋天的农田里有什么,讲述一个帮爷爷秋收的故事,涉及到成熟的农作物、收获方式,有很多可爱的小对话,像“来人啊,南瓜可以抱走了”“咦,我的萝卜去哪了?”
孩子看了感觉特别像自己的说话方式,乐得哈哈大笑。
2、内容丰富,有利于提升全科素养
借助24节气,将传统文化、古诗文、神话故事、生物、地理、天文、农业、风俗习惯等知识呈现出来,让孩子深入了解和节气有关的方方面面内容。
比如寒露:
提及两首古诗,王昌龄的《斋心》、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时节对应。
介绍了寒露的三候(即代表性的自然现象),收获的农作物(玉米、绿豆、石榴),保暖提醒,节日(菊花节、重阳节),适合做的事情。
每个节气的内容都很饱满,读完书,孩子会了解很多日常疑惑的问题,比如春天从哪里开始?四季是怎么来的?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色?冬天什么时候会下雪等等。
3、色彩饱满,视觉体验很好
全部是手工绘制图画,事物很形象,有种油画的感觉,看起来很舒服。
4、互动性强,孩子参与度高。
可以把书中的聊天内容变成和孩子的对话,让孩子在图画中找答案,孩子参与进来,读书变得乐趣横生。有妈妈说,这套书有忙忙碌碌镇的即视感,可见是多喜欢。
书中也特别设计了迷宫游戏、涂色活动,直接让孩子实践,更容易把握原本陌生的知识点。
有了互动,孩子阅读积极性很高。
和孩子一起阅读这套书之后,孩子对节气的了解更近了一步,日常的疑惑也有了很好的答案,所以推荐家长给孩子看看这套书。点击下面链接即可。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