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盖房不落断,落断无三代”,说的有没有道理?

琦琦聊文化 2023-07-19 22:17:00

房子,我们安身立命之地。有了房子才有家的感觉,人生才有了归宿,否则就如无根浮萍一般,总感觉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房屋就是根,再大风雨,“根”会护我们周全。

现代很多人都住进了楼房,可是,只有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才知道建房的艰辛。从选址,到设计房屋结构,再到购买建筑材料,再到选择建筑队,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操碎心。说得夸张点儿,即便需要一颗钉子,也要去一趟建材商店。建房的心酸和苦楚,唯有亲身建房的人才深有体会。一座房屋建造完成,估计会暴瘦十几二十斤,有的甚至能让乌黑的秀发增添不少银丝。这还是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在古代,农村建房的难度就更大了。

今天,我们就探讨一条和建房有关的俗语,看看古人总结出来的俗语有没有道理?这条俗语就是:盖房不落断,落断无三代。

盖房不落断,落断无三代。

如果单纯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俗语,它的意思就是:盖房子的时候,不要建在断层之上。如果房屋建在断层之上,就有可能出现灾难,甚至家破人亡。当然,这其中有古人夸张的成分。

这句俗语的关键字就是落断。要想真正弄明白俗语的含义。我们就来个穿越,回到遥远的古代。

古代人,在建房时,建筑材料非常的有限,无非就是土,白灰,当然,为了防潮,也会用到草木灰。再者就是木头,芦苇或者柴草等等。

由于以前的古代农村人,家家都是一样的贫穷,要想建造一座房屋,难度相当大。以前的农村,建房根本就不是找专业的建筑队来建房,完全是自己家里的人,加上亲戚朋友和邻居一起帮忙建造。外人纯属帮忙,不谈工钱。由于是一帮东拼西凑的“临时建筑队”,建造好的房屋有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而“盖房不落断,落断无三代”,就是指导人们建房的俗语。而且这条俗语至关重要,关乎到这座房屋的寿命以及安全系数。需要严格把关,不能出现纰漏。落断的含义就是,房屋的地基建造在地基不实的地面上。所以,这句俗语说得就是建房的第一步,打地基。

古代人建房,建筑材料匮乏之极,山区还好,可以就地取材,用到石头,可平原就不同了,只能用土。无论是地基还是墙壁,都要在土上做文章。

建房之初,设计好房屋的结构和布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槽。也就是挖地基。挖地基,这同样是个技术活儿,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样,挖个一米深或两米深就可以。那要看你选的宅基地的土壤结构。

我们的土地,一般来说由: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表土层又称为“熟土”,一般就是我们种植农作物时,经常耕作的那一层,一般来说在15到20厘米左右。这层土,含有丰富的营养,适合庄稼的生长。表土层有适合庄稼生长的优点,同时也有相对建房来说的缺点,那就是土壤疏松。

表土层下面就是心土层,心土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中间位置。属于耕耘不到的土层。这层土虽耕耘不到,但也受到植被作物的影响,土壤也相对疏松。

底土层,又叫母质层,是完全不受耕作影响的土壤。底土层又被农村人称之为“老土层”,土壤紧实。适合做地基。

当然,土壤到底是表土层,心土层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厚度,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原来这个地方是大坑,后来人工回填。又如河道冲刷的泥沙的沉积等等。所以,在建房开槽挖地基时,要以土壤的紧实程度作为标准,而不是以开槽的深度作为标准。打个比方,开槽挖了一米深,土壤下面出现2米深的砂层,那么,就还要再挖2米,直到挖出底土层为宜。

如果开槽时,只是以开槽的深度作为标准,那么,有时就可能地基选在了比较松软的土层。这就为落断。即便后期的地基夯实的工作做的再好也容易出现地基塌陷的情况。尤其在古代,地基不实的情况更加危险。地基和墙都是土加白灰反复砸制而成。地基不实,房屋很容易坍塌。不像现在,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如果地基不实,房屋一般出现倾斜的情况,不会塌。当然这说的是农村建房建的平房。高楼大厦除外。

说个真实的实例。我小学同学家,由于当时是夏天,连续几天都下雨。他爷爷闲来无事在屋里土炕上睡觉。等他一觉醒来。发现情况非常不妙,他居然睡在一个斜坡炕上。而且倾斜程度还比较大。等他从炕上起来,发现房屋的一侧墙壁也下沉。房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口。这种情况就相当危险,如果人在睡眠当中,就有可能被坍塌的房屋掩埋。

俗语“盖房不落断,落断无三代”,说得相当有道理,我同学家的情况是不幸中的万幸,虽然房屋出现了问题,可好在人无伤亡。如果房屋坍塌,一家几口都在屋子里,情况就非常严峻了。有可能就出现这个家庭从这个世界上就此消失。落断无三代也并不是完全的危言耸听。

0 阅读:30

琦琦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