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非比寻常,老话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有道理吗

琦琦聊文化 2023-06-17 21:59:01

时间晃晃悠悠,总感觉时钟走的很慢。偶然间翻看日历,忽然发现端午节触手可及。莫名有些许伤感,工作和生活尚无丁点成果,时间就要走过半年。再过一周的时间,就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6月21号是夏至,6月22号端午节。人生第一次感觉夏至和端午节如此的亲近。夏至和端午节紧紧相连。

民间有句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今年就是夏至在端午节之前。古人难道能预测出今年的年景会不太好?古人这样说有没有依据和道理?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也是白昼长黑夜短的一个临界点。俗语有云“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其实是在说:过完夏至以后,白昼时间渐长,黑夜时间渐短的日子正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在古代,夏至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同时还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节日。古代就有在夏至这天,拜神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喝清凉汤,清凉茶,酸梅汤来避暑。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就迎来三伏天的头伏。民间素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也就是说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即将到来。

端午节可以说是深入民心。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自尽。自此以后,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就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端午节这天因地域的不同还有很多不同的民间习俗,这里不一一列举。

端午又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的意思相同,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又和午相通,按照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好是“午”月。

以往的年头,多数是夏至在端午节后的十多天左右的时间出现。而唯独今年的夏至比较特殊,夏至居然跑到端午的前面。古人就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反常的情况出现,就有可能有灾难降临。其实,这都是古人迷信的说法。

之所以出现夏至端午前的情况。是因为古代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太阴历,以月亮为中心,以月亮的盈亏朔望为基本制定而来。大月30天,小月29天。

太阳历,是以太阳为中心为制定而来。一次日出与日落为一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

太阳历和太阴历两相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太阴历比太阳历每年少11天。如果如此循环下去,总会有一年出现阴历年的六月下雪,腊月大汗淋漓的情况。太阴历历法,和指导农耕的太阳历历法就出现了分歧。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后来人们就采用了置闰法,也就是十九年七闰。

今年由于闰二月的特殊情况存在。也就直接导致夏至节气出现在端午节之前。

这就给人了一种错觉,好似节气提前了一样。人们就会主观的认为,节气提前了,对于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会带来诸多问题。比如,本该还不到成熟季节,天气就骤然变冷,导致农作物被冻伤,不能正常成熟。又如本该授粉的花粉季节,提前迎来降雨,导致授粉效果不好,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其实,这都是错觉。太阳历,每年的运行规律基本都是一致的。略有一天半天的差距,也不会影响什么。太阳历在指导农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阳历没有发生改变,就不会影响到农业生产。

错觉就出现在太阴历。由于今年闰二月的存在,才出现夏至节气提前到端午节之前。太阴历的变动,并不会影响农业生产。而太阴历在潮涨潮落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各个地方水域涨潮和落潮略有区别,但大致规律相同。渔民有一句谚语这样说:初一十五晌午潮,涨五落六。海水涨潮落潮和月亮的圆缺有关。又和女性经期有一定联系。

俗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其实是古人对于奇怪现象危机感而已,并没有理论依据。

4 阅读:1670

琦琦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