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是一个数量庞大、身份各异的群体。过去,我们听闻过文化产业中“如何制造明星”的内幕故事,了解过迷恋追星背后的心理机制,但这些外部的理性探讨似乎都和追星者的真实心路历程有所隔膜。今天,我们从当事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定义追星。
对他们而言,自己所迷恋的,绝非被制造出的幻象,而是现实生活的“代糖”,是超越日常的慰藉,是源于热爱的力量。
追星族如何安顿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如何理解追星的意义?他们观察到的自我和粉丝圈又是怎样的图景呢?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或许可以瞥见这个庞大世界运行的部分逻辑。
追星是一种
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游戏
小友
对有的人来说,追星是一种“机缘巧合”。
小友原本是个爱好很广泛的人,现实生活充实精彩。但疫情的突然爆发,让人与人之间线下交流的机会变少,大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割裂越来越深。小友的博士学术计划和原有的兴趣爱好也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小友被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女团少女“俘获了”,失眠时听听偶像带有温柔气质的直播就能平静下来。小友笑称,“很多人喜欢现在流行的一种略带攻击性的美,但我觉得世界已经很张牙舞爪了。”
小友自称是“solo追星族”,“我对粉圈的参与度极低,不会参与粉丝群体的决策,或主导什么活动,也无意成为有话语权的大粉。”另一方面,可能和所受的学术专业训练有关,小友很喜欢观察饭圈,看别人追星,了解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有一些发现。
在小友看来,追星对于青年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模仿游戏”,在一个和日常生活有点距离的群体里学习生活经验。例如,怎么互相关心和肯定、怎么组织有趣的活动、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怎么维权、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和意见等等,并且有机会认识不同年龄段和领域的人。
但需要引起警惕的地方,包括“是不是有人骗你,使用虚假的叙事、虚假的形象,去引诱你过多地投入、煽动你的情绪,让你寝食难安”。这些需要辨别、破解、戳穿、解构。
虽然不少人担心,追星会使人分不清虚构的东西和现实生活,就像分不清小说、游戏里的东西和现实,把艺人当作自己现实的爱人、朋友等,“但我在现实中还没遇到过这样的,我遇到的心理出现危机的朋友,都是因为学业、工作、原生家庭本身。我看到的是,追星可能成为了这些人情绪的缓冲,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获得了一些家庭和工作、学习场景中难以获得的支持。”小友如是说。
对小友而言,理智思索与痴迷偶像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追星对自己而言并非对现实生活的舍弃,而是一种有益补充:“比如我一个月后要去看她的现场演唱会,那这一个月我都充满干劲。”小友喜欢并珍惜和偶像的一对一见面的机会,有一次送了对方一本美学经典著作《大希庇阿斯》。因为这本书对艺术工作者会有所启发,小友还说,“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追问美是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给美下定义是很困难的。偶像带给我的审美体验,我也难以言明。”
小友很乐意把偶像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小友说,“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追求事业,有的人对感情有希望和要求。我不太习惯有些‘事业粉’,要求自己偶像必须无缝进组,工作不间断之类的。如果我的偶像谈恋爱、结婚,即使选择的人我不看好,也会尊重祝福的。”小友也理解互联网上追星界极端声音泛滥的原因,“宣传口号越简单越极端,越容易被记住、被传播。温和持平的声音反而是没啥市场的。”
不过,追星粉丝的狂热在小友看来是“有限度的”,没那么可怕。更可怕的是另一类粉丝,“他们成群结队地去自己不满意的意见观点下面写攻击性的留言、私信,煽动仇恨、制造对立。”
追星本质上
是为了满足自己
小动理解张颂文的爆火,“咱们中国人讲究一个天道酬勤,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成名经历很符合这点。像我们很多在职场上苦苦挣扎的人,很需要这样一点励志的甜。”
在潮白河畔,小动的感受和张颂文相仿,宽阔的河让人放下很多东西,忧伤的个人情绪到了漫天的芦苇里,就会慢慢地扩散掉。小动还想到,“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潮白河,我真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去找这样一个地方,去面对自己,通常把自己关得很紧,并且对别人很苛刻。”
张颂文不是小动追过的第一个明星,她的追星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学。那时候她追一个女歌星,态度很偏激。回看这段经历,小动认为“追星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己,其实跟艺人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或者是偶像的人格填补了你内心的空白,或者是偶像的作品取悦了你。”小动还喜欢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听他的音乐就会有共鸣,不需要他描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通过作品和粉丝交流。”最疯狂的一段追星经历则是在刚读研时,她迷上一个泰国男明星,“当时甚至为他研究过怎么去泰国定居这件事儿,可迷恋的劲头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久就发现也不过如此。”
小动除了追张颂文外,还是海绵宝宝、玲娜贝儿、大熊猫萌兰的粉丝,买过不少周边产品。作为经济学硕士,她自诩是理性消费的人,但理性和感性本来就是人的一体两面。她表示,“现代社会要求下我们不理性不行的,比如你在北京周末出行,不提前规划好路线就完蛋了。这个社会需要效率,但我们不要把情感的部分压抑起来。我追的星比较杂,很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解他人,探索世界。如果完全没有这部分,不近人情,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一点不想向外探索,也挺可怕的吧。”
自媒体时代中
足球粉丝眼光更高了
阿刁是从大学阶段才开始踢足球的,她解释说,“中学时代大家都在学习,老师也会说你一个小姑娘打什么球,所以没什么运动的机会。”足球吸引她的一点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适合自己的风格,可以是强壮硬汉型的,也可以是小快灵型的。”在踢球以外,她还是梅西的粉丝。2014年世界杯决赛阿根廷对阵德国败北后,梅西落寞的眼神,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男朋友克里斯则是C罗粉丝。要说足球情侣和一般情侣有什么不同,他们开玩笑说,“就是感情容易在重大比赛时摇摇欲坠呗。”
比普通足球迷更幸运的是,作为分享球赛视频的足球博主,他们有机会在球场上看到自己的偶像。阿刁和克里斯从卡塔尔世界杯淘汰赛开始现场看球,“现场看球,特别是看一些高质量的球赛,给人的感觉是很震撼的。工作一直在输出,消耗能量,看球赛时感觉自己的灵魂一点点被填满,特别充实。”
但是,做足球博主并不只有为人艳羡的一面,更多时候,他们马不停歇,一天只睡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他们在球赛全程端着手机拍视频,结束了就抓紧剪出来发布,否则新一场重要球赛出来,就没人在意这场了。克里斯说,“卡塔尔世界杯时许多博主同行也去了现场,不少中途放弃了,因为连轴转、高强度的工作实在是太累了。”
在克里斯看来,知识储备丰厚的人做足球博主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擅长思索粉丝更爱看什么,不断更新自身对自媒体平台的理解,优化视频的内容品质。
据阿刁和克里斯观察,目前国内的足球迷分两大类,一类是中国队世界杯出线期间积累起来的,另一类则是中学生,中间似乎有一个断层。他们希望更多人可以参与进踢球的快乐中,不管学历如何、收入怎样。在接受采访时,他们还在英国追球赛,深受当地足球文化的感染。“英国人在街上随时能和人聊上几句足球,周末习惯一家人去看球,足球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做足球博主时也想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不一定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享受足球。就像我们俩踢球,也不图功名利禄,只希望一直踢下去,能终身享受足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