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美诗六首:细雨又春分

书法是一种乐趣 2023-03-20 14:53:15

春分春雨古诗六首:一年春在雨中分

春分,一个古老的节气。

春分是什么含义呢,是指的太阳到达黄经0度,也就是太阳在春季直射到赤道,北半球迎来最美最均衡的春天,昼夜平分。此时日月均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春分的界定可追溯到尧时代,《尚书尧典》中说,是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古文翻译过来就是,尧帝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

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到了太阳出现在正天中,且昼夜相等,而那天晚上有朱雀星升起在天空,就将这个日子,定为春天的中间,叫“仲春”。

当代陶寺考古应证了尧时代开始制定以太阳运行的节气历,而这套观测方法和结果直接影响了后世,乃至如今。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

春分具有天文的意义,二分二至,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古人根据太阳在地面的运行划分四季,并指导现实农业和生活的科学创举,在先秦时代就广泛流行。

春分秋分时段是一年之中两个最舒适宜人,也利于草木作物生长收获的阶段。

具体到春分,就是在这天,太阳北行到赤道,昼夜平分,温度逐渐上升,春暖花开。而随着太阳的运行地球的自转,此时海洋暖湿气流带给内陆充沛的春天的雨水。

所以春分节气往往和雷雨春雨联系在一起,晴雨相连,催生万花万木,是春天里最动人的生长期。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春分二月中

古人未必知道雨水很多时候是寒暖两大气流的碰撞而形成。但是他们使用了很宽泛形象的阴阳二气,来形容季节的转换。

阴代表月亮,黑夜,阳代表太阳,白天。一年四季,昼夜此消彼长,到了春分和秋分,正好势均力敌。

古人认为阴阳二气在进退的过程中,会产生雨,虽然未必科学地解释了此时增多的雷雨,但是也形象说出了此时的季节特征,多雨,且往往倒春寒,仿佛阴气迟迟不肯退出舞台。

所以这首唐朝的二十四节气诗,点出了春分节气重要的特征,阴晴不定,且多雷雨。

而且雷雨来时,往往伴随着闪电,且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这春分的雨,正是春天行到深入,草木早已经发芽,只是等待这场雨,更加蓬勃。

于是芳草连上了远山,在春雨中清新的绿着,高大的树木此时普遍进入最繁荣的花期,比如桃李樱杏,一场春雨过后,万花带露,灼灼在初晴的阳光里。

而此时,正是南方的燕子飞回北方故乡的时候,桃花开,燕归来,春天走向鼎盛繁荣。而那亲人的燕子们也给人带来好心情,一种热闹兴旺的家园景象。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

凝风花气度,新雨草芽苏。

粉坏梅辞萼,红含杏缀珠。” 中唐 · 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虽然人们总是将农历一月二月三月说成是春天,但是那是民间的建议算法。

实际真正季节的春天,在节气历上,是起于立春,终于立夏的前一天。而春季的一半,不是农历的二月十五,而是节气春分。

元稹作为唐朝的进士,后来又称为丞相,对于节气历的知识甚于普通人。

所以,春分日他特地点出,这天是中分了春季,这天是真正的春半。

早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可怜春半不回家,是将二月十五称为春半,春江花月夜是最美春半,也对,但是对于了解节气历的元稹来讲,春分才是真正的春半。

过了春分,也就意味着春天走过一半,如何不让人有岁月青春的惘然。

然而春分又是美的,春风春雨,那风中,是繁花盛开,最美的春之气度,那雨中,是芳草舒芽,绿遍大江南北。

此时有花落,更有花陆续在开。

比如梅花谢了,杏花却打着骨朵,随时在烟雨中绽放。

“斜斜细雨北风吹,正值春分节近时。

绿草贪生偏自得,只愁红紫损花枝。” 明 ·林光寒雨

春分时节的天气,三日雨,一时晴,乍暖还寒。这种寒冷虽然不是冬天那种冰雪感,但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们又早已经减却了厚重的衣裳,反而有时候更让人难捱。

此时的寒冷,由于昼夜温差大,水气湿冷,往往被称为倒春寒。

那斜斜的春雨,是由北方吹来,雨脚斜斜,铺天盖地。

这是靠近春分时段的天气,多湿多冷。

这样的天气,往往催生花木,也往往让一些早开的花木提前凋零,比如梅花,比如开得过早的桃李花。

但是只有低矮的芳草,最喜欢这连绵的雨,在雨中,坚韧铺向了天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