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曾祖,多次平定叛乱,力保东晋江山!

情怀历史 2024-08-25 18:55:50

陶渊明是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归隐的行为,或许也有遗传的原因。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陶侃,多次平定叛乱,力保东晋江山。不过,陶侃在晚年选择了辞官归隐,最终享年七十六岁。

具体来说,陶侃本来是鄱阳郡鄱阳县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东,一说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吴国被西晋平定后,陶侃家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也有今湖北省黄梅县的说法)。对于陶侃来说,他的父亲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曾任扬武将军。

陶侃成年后,被推荐担任邵陵郡武冈县令。陶侃到任后,与邵陵太守吕岳不和,于是弃官回家。当然,晋惠帝在位时爆发的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这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当时,荆、江、扬等州大部分地区为叛军首领张昌所控制。于是,陶侃等人屡次与张昌交战,大败张昌,前后斩杀数万人,张昌逃窜到下山,他的部众全部投降,荆州平定。

永兴二年(305年),扬州刺史陈敏见北方大乱,朝廷无力控制江东,于是起兵占据扬州,又派其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郡,意图割据江南。当时,陶侃与陈恢交战,多次击败陈恢。陶侃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

永嘉五年(311年),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彼时,司马睿虽占据江州,但上游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为杜弢率领的流民起义军所占据。司马睿派陶侃击杜弢,命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受陶侃指挥。陶侃令二将为前锋,侄儿陶舆为左翼,向杜弢发起进攻并将其击败。

建兴元年(313年),荆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在击败杜弢后,陶侃率军攻克长沙,俘获了杜弢部将的毛宝、高宝、梁堪后回师。自此,历时数年的起义被平定。杜弢起义被平息后,王敦非常忌妒陶侃的功劳,将其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并让自己的堂弟王廙取代陶侃任荆州刺史。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后,陶侃进号平南将军。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之乱爆发。太宁二年(324年),王敦之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

太宁三年(325年),晋明帝司马绍病逝,五岁的成帝司马衍即位,成帝的舅舅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庾亮对据长江上游、手握强兵的陶侃颇为顾忌。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遭到了权臣的猜忌和打压,但是,陶侃依然对东晋忠心耿耿,特别是他多次率军平定叛乱,无疑是在力保东晋江山。

陶侃驻守在武昌时,不少人主张在江北的邾城驻兵镇守。陶侃每次都不回答,后来,荆州刺史庾亮派精兵万人驻守邾城,至咸康五年(339年),后赵派兵来攻,邾城孤立无援,终于兵败城陷。

咸和七年(332年),陶侃派毌丘奥经营巴东,又派其子、平西将军参军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派陶臻与竟陵太守李阳等攻下新野,收复了襄阳。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被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陶侃晚年位极人臣,“深以满盈自惧,不预朝权”,多次想告老回到封国,但被佐吏们苦苦相留。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种急流勇退想法对他个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样既可维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的家业,又可保住子孙的前途。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之后病逝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陶侃去世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唐德宗在位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这可以说是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了。

0 阅读:27

情怀历史

简介:往事如风,一座城、一段历史、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