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内卷式竞争若不从病根入手,行政手段很难起作用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5-01-11 16:04:38

最近大家看到计划治理内卷式竞争的问题,有人甚至据此推断,只要行政命令下来,大小工厂都必须五天八小时, 大家就不用拼命加班996,工厂生产跟不上,就要多招人,扩大规模。如此,整个社会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困境就能够扭转了。

很显然,这种认知过于肤浅了。如果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执行,不但不能够治理内卷式竞争,还将让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变得更低。到最后,大家可能需要面对更严重的内卷,甚至集体失业。如果不能从产生内卷的根源上着手,再多的行政干预,都是不起作用的,相反的,过度干预,还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先来说一下,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先把罗翔老师的犯罪专业户张三拎出来打个比方。我们假设升斗小民张三失业了,他家里有老人要赡养,有孩子要抚养,还有车贷房贷要还。那么请问,张三最想要的是什么?很显然,源源不断地收入,要想获取收入,就必须实现就业,无论做生意,理财还是卖力气打工,都是获取收入的方式。

假如社会上只有少量失业的张三,那么社会上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可以让张三轻松实现再就业。如果这个社会上这样的张三越来越多呢?就业岗位的增加毕竟是线性的,甚至还会因为经济周期下行出现减少。如此,张三肯定会降低期望薪酬,期望获得再就业。这就是就业市场上的内卷产生的原因。

除了就业之外,社会上还有教育内卷,家庭内卷,甚至地方政府也参与到这场庞大的内卷大戏中。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我们会发现,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治乱循环,也是这种内卷到极致导致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内卷呢?

我的观察,跟人口多少无关,跟资源多寡无关。导致内卷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几千年来,我们只在理论上看到圣人们对于均贫富的概念设计,从未产生一套抑制分配恶化的制度出现。就像封建王朝,几十年时间内,就会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以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说白了,制度上不能遏制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底层疯狂内卷。越来越少的资源叠加越来越多的人口,必然导致底层慢慢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发生。表现在古代是饿死人,表现在现代,救市不婚不育

说到这里说个有趣的历史小知识,大家就知道这种形式的内卷有多厉害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观点,说的是大航海时代以来,非洲因为落后,很多黑人被当作奴隶卖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的种植园中。大航海时代开启的时候,正值明朝强盛时期,后来全球化高潮到来的时候,也不过才到了清朝时期。当时全世界各地都买黑奴充当劳动力,为什么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买黑人呢?

答案说出来您看了不要喷我,因为我们的人比奴隶更便宜。在乾隆皇帝时期,一个精壮男黑奴的价格,在500到1500美元不等,这相当于几十斤白银的重量。按照现在的购买力计算,大概相当于三四万美元的样子。

当时中国买一个人需要多少钱呢?先说明一下,我们国内没有买人做奴隶的事情。但是古时候有将人典当的事情,跟买奴隶差不多,只不过好听而已。在18世纪,买个人的费用,大约只需要10两银子左右,大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壮劳力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说白了,给口吃的,就能将走投无路之人买下来了。这个价格折合到现在,最多也就是2000美元到顶了。您说国内的人比黑奴便宜几十倍,黑奴又不是拖拉机,能不吃不喝拼命干,国内怎么可能从非洲买黑奴呢?

说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我们古代一直就非常内卷,我们当下的内卷,根本就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底层的内卷,在时间的加持下,必然导致上层也越来越内卷。

这个我想大家应该很好理解,一个社会,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在资源上进行均贫富。那么财富的集中效应就会越来越像金字塔结构。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就是最好的说明。皇帝搜刮太狠,最后连商人都搜刮空了,就只好去冒着农民起义的风险,去动底层的利益了。这就是底层内卷的极致之后,上层也开始内卷的原因。说白了,财富的过度集中,底层的劳动所得全都被皇帝和官僚拿走了,最终手段穷尽,也无法从底层手中,剥夺一点点利益。这就是网上戏谑的言论,羊不生了,您说是羊着急呢,还是羊主人着急呢?

内卷的本质,就在于分配制度设计有漏洞,无法达到均贫富的理想状态,少数人拿走了太多的财富。当内卷到了极致,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果腹,发生什么,也就显而易见了,反正饿死也是死,如此,几千年来大厦一次次倒掉。

不仅仅我们的古代,几十年前的前苏联,也是因为特权导致分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殷鉴不远,人们正要忘记的时候,今天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问题也出在分配制度上,要不然叙利亚人不可能天天盼着反对派将天掀翻。

说真的,破解这种内卷,很简单,但是我们煌煌五千年历史中,只有两次成功,而且不久之后就再次走了回头路。这两次分别是张居正改革和雍正皇帝的改革。我们的改革开放,本质上也是这种改革,期望我们不会像上面两次走回头路吧。

现在我们经常说到所谓改革深水区,当经济遭遇困境,我们在网上看到了各种经济学概念。以至于有人调侃,经济改革成功与否不知道,至少全民的经济学认知提升了不少。确实,就算我们很多人不懂,但是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的经济学概念,也确实让大家对经济发展的状况,多多少少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无论是财政刺激,货币政策,还有各种其他的措施,目前来看,都没有触及到内卷的根源,也就是分配制度上。我的观点很明确,只要不改革分配制度,内卷只会越来越严重。行政干预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改革开放原本走的好好的,几十年经济繁荣确实发生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出现了这么严重的分配制度问题呢?

如果我们将时间拨回到九十年代,我们发现当时也遭遇了一次跟现在一样的问题。就是三角债。再叠加后来需要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在九十年代壮士断腕,狠心进行国企改革,裁掉了很多人。下岗潮下,很多人失去收入,不得不骑自行车带着妻子去卖淫补贴家用,也是那个时代一道不光彩的生命线了吧。

后来加入WTO,国民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的下岗潮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快消散。新千年后的十多年里,蛋糕越来越大,虽然有人吃肉有人喝汤,但是好歹大家都在上升。对于各种贪腐,特权也就没怎么在意。日子越来越好,毕竟不是哪个时代都有的事情。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领导悄没声的将自家的亲戚安排进利益部门,一些贪腐官员悄悄地将越来越多的本该属于人民的财富,装入到自己的腰包里。他们这些人,不仅仅是裁判,还是社会上跟升斗小民一样的运动员。当这些既得利益者胃口越来越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小了。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是夹头所谓民营经济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发表之后。试问,这跟古代的土地兼并,有何不同?无非是财富的表现形式,从土地,变成了纸币罢了。

现在有个细节需要思考,那就是分配制度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才让这些人将越来越多的底层财富都给拿走了呢?在我看来,是房产,是教育,是医疗。是一些升斗小民怎么避,也避不开的陷阱类型的设计。比如将教育跟房产挂钩,请问您能忍受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吗?

很显然,过去做大蛋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升斗小民加杠杆的过程。而房地产之所以有了20多年,近乎一代人的繁荣期,恰恰是80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可以掏空6个钱包买房的特殊情况创造的。

现如今,房地产辉煌不再,根本原因,还是80后的购房人口红利,早已释放殆尽。庞大的80后,用背负几十年债务的方式,为城市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己,却被锁死在了一套房子上,跟自己一起被锁死的,还有父母,孩子。

现在网上还有人说什么这个刺激来了,房地产马上要回暖了,哪个政策来了,房地产止跌回稳了,这些话大家听听就行了。当下能指望比80后人数更少的00后群体,掏空6个钱包,去接盘更大规模,更高价格的房产?很显然,00后的父辈们还没有解套呢,这个时候,00后就算有掏空6个钱包的想法,他们的父辈也有心无力了。

为什么要说到房产呢?除了填上我们所说,设计好的陷阱,完成资源向上的汇聚便利之外。再请大家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大家未来几十年的收入,都被房子锁死了,谁还有钱消费呢?通缩螺旋我们说了一百遍了,这里就不再解释通缩理论了。我们设想,一个社会的主力人群都不消费了,经济层面的内卷不就形成了吗?

说白了,大家都没钱,工厂也就只能选择降价了,一家降价销售,会连带着整个行业都跟着降价。所谓内卷式竞争,大抵就是这么来的吧?

那么问题来了,行业内靠什么降价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生产成本吧?那么问题又来了,原材料,能源和土地价格都在上涨,怎么压成本呢?就只有人工了呗。很简单的逻辑。不能接受低工资,辞职就会导致劳动力供大于求,如此,一个行业人工成本下降,会连带着所有的行业,人工成本都会下降。

如此,全社会勒紧裤腰带内卷,也就没办法了,说白了,谁不内卷谁先倒下。这就是为什么今年全国各地,到处出现工厂招工时薪只有几块钱的原因。虽然人工只占成本的15%,但是放眼组成商品成本的构成中,也就只有人工可以压了。

失业,导致劳动力开始内卷,劳动力内卷又导致工厂内卷,工厂内卷又导致商业内卷,商业内卷又导致财政内卷,财政内卷,必然导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内卷。大家看着吧,下一步必然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大裁员。这是根,不把根给挖掉,底层的内卷就会越来愈严重。

现在问题已经非常明了了,想要杜绝内卷式竞争,我们想真正长期拥有五天八小时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既得利益者拿走的财富,给大家分掉,并将现如今严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给改掉。就像雍正皇帝曾经那样,再来一次官绅一体当差,再来一次张居正式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是更愿意将财富分配升斗小民呢?还是愿意将其更多的向自己腰包里划拉呢?壮士断腕做不到,想要依靠命令的方式,无疑是会适得其反的。

为什么我强调适得其反呢?我给大家描述一下行政命令可能的状况,大家也就清楚了。

我们假设,一纸命令下来,每个工厂,都必须给大家五险一金,五天8小时的工作。这样一来,工厂的成本就上去了。我们靠什么做世界工厂的?不还是性价比吗?产品的成本上去了,出口还能行吗?

固然,刚开始国内外对中国产品有依赖,为了满足国内外的客户需要,工厂规模必须扩大才能满足产能要求。就业短期内,确实会有所增加。但是成本一旦上去,别的国家的竞争优势就会超过我们。如此,看似工厂扩大了规模,招聘了更多的工人,但是实际上,这是用以后期收缩为代价的。当境外产业链完成了对我们的替代,我们的经销商,也会到国外去进口别的国家的商品回来。

如此,前期扩展的规模,反而会成为没用的产能。扩招的工人,会因为没有需求而失去工作。如此,要么大家接受集体降薪,要么大家接受集体事业,要么大家接受比之前更严重的内卷,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破除竞争机制的限制,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也会被拉低。

我个人一直以来都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市场的调节机制,才是最重要的。管理者干预的越多,就会让情况往越坏的方向发展。就好比多年前的腾笼换鸟,沿海地区的产业向内地迁移并不成功,一部分迁到内地的企业水土不服,不得不迁回沿海,而一些迁移不成功的企业,干脆将产业卖掉,拿着钱移民海外了。很多时候,看似美好的愿景,用在经济干预上,往往适得其反。就像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虽然让中国免于经济危机的波及,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几十万亿的债务,恶劣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说,经济管理最好的手法,就是少干预,让市场自由调节。

现在,如果用治理的心态,来对待所谓内卷式竞争的问题,无疑,是不会又什么效果的。要想破除内卷,就要从并病根上面进行着手。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我几乎可以断定,肯定不会成功。

还是那句话,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并非完全悲观。问题就摆在那里,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到。现在开始正视问题了,是个好的开始。但是我也衷心的希望,以后的刺激或者救助尽可能的直达病根。因为我们的政策余量并不多,如果一点点的试错,达不到效果不说,还会让市场慢慢失去信心。一旦市场信心完全丧失,以后再想救起来,付出的代价就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了。矫枉过正,看似用力过猛,往往能够在初期用较小的代价,达到不错的效果!

0 阅读:42
春迟嫣韵谈军事

春迟嫣韵谈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