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已至,我们回头看看刚刚过去的 2024 年,中国人的生活到底过得怎么样?
先说结论: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1.5% 的人掌握了全国 22% 的财富。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 25978 元,折算下来,每月仅为 2886 元。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仅为 5990 元。
在中国,有一个普遍但又令人深思的现象:很多人感受不到中国人的贫困。因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到处充斥着一夜暴富的故事。比如摆摊大爷月入 10 万,实习生刚上岗就年薪 50 万,快递员送外卖三年全款买房。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故事全是假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朱元璋从一只破碗起家,最终开创了大明王朝,这样的历史都发生了。但这类的故事都太过于稀有,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真实现状。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朋友聊起跨省的绿皮火车。我说中国的跨省绿皮火车总是挤满人,他对我的描述嗤之以鼻,直言不相信。他说:绿皮火车?这不是该淘汰的东西吗?速度慢,安全系数低,现在还有人坐这个?在他的认知里,如今交通工具多样,稍远一点可以坐飞机,近一点可以搭高铁,飞机和高铁的价格也不会很贵。
但现实是,绿皮火车依然是很多人出行的首选,尤其是春运期间。在春运期间它永远是最拥挤的交通工具。在车厢里,你经常能看到人们挤得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这些人愿意忍受几小时,甚至十几、二十几小时的颠簸,只为省下几十块钱的车票钱。这些场景,或许让许多大城市的人无法想象,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根据民航局的统计,中国有 10 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在小县城,月薪五六千已是令人羡慕的岗位;而在广袤的农村,许多人一年劳作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
正好,2024 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2024 年中国人的生活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 25978 元,换算下来,每月仅为 2886 元,同比增速仅为 4.9%。虽然收入有小幅增长,但这一增速却创下了近 20 年的新低。如果你的月收入超过 2886 元,那恭喜你,你的收入已经超过全国一半的人。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在网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亮眼的收入数据:北京的平均工资高达 15000 元,上海 14000 元,深圳也是 14000 元。这些数字让人感觉似乎全国人民都在过着 “月入过万” 的生活。
然而,这背后的真相却没那么简单。一线城市的数据太过于瞩目,就像学校里的考试,第一、第二、第三名总是倍受关注,风头无两,但却很少有人去关心第十名、第二十名考了多少分。同样的逻辑适用于收入统计,光鲜的 “平均工资” 掩盖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实际状况,而中位数才更接近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居民和小城镇群体往往是互联网世界里的 “隐形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习惯,也不会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互联网的舆论环境也存在明显的偏向性 —— 炫富的内容随处可见,而 “卖惨” 却常常受到严格限制。这种信息的单向输出,使得这些人的生活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
结果就是,很多仅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误以为:中国已经没有穷人了。但事实上,那些不被看到的真实状况,恰恰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比如,中国有 21064 所希望小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至少有数以万计的乡村儿童仍然生活在物质匮乏、资源短缺的地区。希望小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证据 —— 它们为这些地区提供了最基础的教育保障,但也同时映照出当地发展的滞后和资源的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家庭按照人均收入被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覆盖约 3 亿人。低收入组的年收入仅为 9215 元,月均收入约为 768 元;而高收入组的年收入超过 95000 元,月均收入则高于 8000 元。
这组数据背后,展现了中国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大约有 3 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仅仅是 768 元。768 元是什么概念?对于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这可能只够几天的基本生活开销;而对那些富裕家庭而言,这甚至可能只是一次高档餐厅的账单,或者一场朋友聚会的花费。但在现实中,这 3 亿人一个月的全部收入仅能勉强抵得上富裕家庭的一顿饭。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存在一种更让人深思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3 年的数据,城市居民的平均转移支付净收入高达 9205 元,几乎等同于低收入组全年收入的总和。
什么是转移支付?简单来说,转移支付是指福利性收入,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住房补贴等。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居民仅通过各种福利性收入获得的额外收入,就已经高于低收入组全年所有收入的总和。这意味着,在福利性收入的加持下,城市居民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鸿沟被进一步拉大。
这些数据不仅让人感叹中国贫富差距的现实。
而高收入组的 3 亿人的收入是低收入组 3 亿人收入的十几倍。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 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拥有 600 万资产的 “富裕家庭” 共有 514 万户,千万资产的 “高净值家庭” 有 208 万户,而亿元资产的 “超高净值家庭” 仅有 13.3 万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600 万资产的 “富裕家庭” 所持总财富高达 158 万亿元,相当于全国 GDP 的 1.3 倍,占国民总财富的 22%。如果按照每户 4 人计算,这 514 万户家庭的总人口约为 2000 多万,仅占全国人口的 1.5%。换句话说,1.5% 的人掌握了全国 22% 的财富。
在瑞银集团及其子公司瑞信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最富裕的 1% 人口掌握着全国超过 31% 的财富。
如果你在中国属于高收入组的,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拼多多上那些 10 元 20 包的方便面,38 元一件的婚纱,7 元 40 袋的卫生巾销量为什么那么好?如果你是低收入组的人员,你就会能理解,为什么销量那么好。
在互联网行业的世界里,工资收入又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月薪 1 万,几乎成了起步价;大学毕业一两年,月薪破 5 万不是梦。更夸张的是,有些人工作不开心,随时都能裸辞,去环游世界。你可能会觉得,这种生活简直是天方夜谭。
前不久,某招聘网站发布了一份《全国高校趋势与展望报告》,揭示了 2023 年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与就业情况。这份报告中的数据令人瞠目结舌:企业平均招聘月薪高达 10342 元!其中,北京以超过 13000 元的月薪位居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深圳、上海和杭州。即便是排在最后的郑州(河南),月薪也达到了 8400 多元。听起来是不是很让人向往?
如果你信了这些数字,那么不妨再听听下面这组数据:中国股市 2024 年9月的总市值是 69 万亿元,到 2025 年 1月10 日,总市值增至 80.6万亿元,短短几个月增长了近 15 万亿元。按照中国约 1.5 亿股民的数量计算,平均每人炒股盈利 10 万元!是不是听起来比 “躺平发家” 还不真实?
事实上,中国招聘网站上的薪资信息经常会写着 “月薪 3000 元~23000 元”,而中位数工资就是 13000 元。这只是中国企业为了哄骗他人去面试的基本手段,实际情况往往是月薪 3000,其他的靠加班或者靠业绩提成。
根据《2023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2 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最高专业是信息安全(7579 元),其后是信息工程(7157 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074 元)、软件工程(7056 元)。这些专业的应届生起薪都超过了 7000 元。
高薪排行榜的第 5 至第 10 名依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6971 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6889 元)、网络工程(6878 元)、物联网工程(6870 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6761 元)和自动化(6698 元)。
然而,数据显示,2022 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仅为 5990 元。如果你的月收入超过 6000 元,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而实现月薪过万的毕业生,仅占 6.1%。
而中国本科毕业生在 2023 年 478 万人,而 2013 年小学毕业生则高达 1581 万。也就是说在同辈中只有 1/3 的人能顺利地读完本科,意味着有 2/3 的人,无法拿到 5990 元的工资。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让人忧心的数据:如 17.9% 的本科毕业生由于无法找到工作,选择继续考研;中国青年失业率高达 17%;本科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比例也仅在 65% 左右。
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认知,甚至开始影响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最近有个现象尤其引人注目:如今的热门电视剧似乎已经完全失去了刻画 “穷人” 的能力。
以都市奋斗剧《心想事成》为例,这部剧讲述了两姐妹在北京打拼的故事。导演显然想要展现底层生活,力求刻画穷人的模样。然而,剧中细节却常常露出 “豪气” 的马脚,难以令人信服。
比如,剧中的妹妹孙,虽然在奶茶店打工,每月还得依赖姐姐资助 500 元补贴家用,看似接地气,但接下来的情节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她转身就打算换手机,看中了一款二手机,标价 3800 元,还砍价到 2000 元。而事实上,现在 2000 元已经能买到一部性能不错的全新手机了。剧中这种情节无疑把 “穷” 的形象描绘得过于不真实,同时也暴露了导演对贫穷的认知。导演看来 2000 元的手机也只有穷人会用,却从来没有想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真正贫穷的人是没有手机用的。
更离谱的是,姐妹俩居然住在北京二环的一座四合院,三房两厅加大庭院,装修风格极具 “小资气质”。客厅大得几乎可以进行捉迷藏,茶几沙发一应俱全。按照现在的房价估算,这套房子少说得上亿。剧中,姐妹俩经常在楼顶喝茶聊天,谈论远处的高楼有多么贵。可是,咱们不禁要问:妹妹,你知道你们家现在住的地方值多少钱吗?
类似的剧情还出现在另一部剧《北辙南辕》中,几个设计师每天过着钓鱼攀岩的悠闲生活,住在豪宅里,一边享受生活,一边教育观众 “你们不够努力”。换句话说,就是:你们穷,是因为活该。
在这些剧中,所谓的 “穷人” 形象往往被妖魔化,富人则过着爽文般的幸福人生。穷人则被描绘成贪财好色、妒忌心强的形象。像《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妈妈为了养儿子疯狂吸血女儿;《我是余欢水》中,主角的父亲在公司大闹一番后,又回家撒泼打滚。这些穷人往往是恶毒的、不可理喻的,富人则是无所不能的成功人士。
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事实上,大多数贫穷并不是因为个人不努力,而是因为环境的限制。正如 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艾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的那样:贫穷并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环境不允许。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很多时候,它与个人努力并无直接关系。
这种对贫困的刻画,不仅让我们看不到贫穷背后的社会困境,更让我们误以为贫穷只是懒惰、不努力的结果。事实上,贫穷的本质往往远比这些简单的标签更复杂。真正的贫困,往往是结构性和环境性的,而非个人简单努力的缺失。
这种误导性的表现方式,不仅让 “穷人” 形象变得扭曲,也误导了观众对于贫富差距、社会阶层流动的认知。富人的成功往往被简化为 “天赋” 与 “努力” 的结果,而穷人的困境则被归咎于 “不够努力” 或 “活该”。这种认知的偏差,助长了社会的不公平感,也让我们忽视了贫困背后更加深层的原因。
反观那些真实描绘底层生活的影视作品,却少之又少。像电影《隐入尘烟》,它讲述了马有铁和曹贵英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奢侈品。对于他们来说,一日三餐的温饱便是生活的重心。吃个鸡蛋,原本平常的事情,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奢侈享受。家里几乎没有现代化的电器,电视、冰箱等,城市人司空见惯的家用物品,对他们来说更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部电影虽然真实地呈现了贫困生活,最终却获得了 1.1 亿票房。然而,它也因此遭遇了全网下架,因为被某些人认为是 “抹黑”。有网友感叹道:下架的那一刻,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达到了巅峰,这也是现实中少有的真实记录。
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在流行剧中出现的 “穷人”,他们常常显得脱离实际,悬浮在空中,是真不真实。剧中的穷人生活被包装成了童话,普通人的艰辛与无奈被刻意忽略。这种错位的描写让一部分观众甚至误以为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但真实的世界,显然不是这样的。
早在 2010 年,一部纪录片《差馆》便真实地记录了普通人生活的日常。片中,有个卖饼的小贩被抓进了派出所,竟笑得停不下来,因为他说:“屋里比外面暖和”。还有个卖开心果的小姑娘,性格开朗,但当她被问起为什么会被带进派出所时,她的笑容瞬间消失,眼中带着无奈,说道:“钱真的太难赚了”。片中还有一个流浪汉哭着找民警,诉说自己的 “贵重物品”——100 元丢失了。
这些没有光环的真实故事,记录了底层生活的艰难,真实、平凡,却触动人心。然而,这些没有滤镜的故事却在互联网世界并不受欢迎。互联网上穷人似乎成了一种 “禁忌”,互联网鼓励炫富,却不允许 “展示真实的生活”。在互联网上炫富能博的眼球,获得流量、获得关注。然而拍摄一些穷人真实的生活,却很可能遭到平台的限流,或者被定义为抹黑而惨遭下架。
互联网上完全看不到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普通人,贫富差距带来的认知偏差愈发明显。专家们脱离地气,甚至建议穷人 “租房创收” 或城里开车,乡下种地,好像通过这些简单的办法,普通人就能脱贫致富。
然而,真实的世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每个月赚三五千,辛苦活着。对他们来说,生活不奢华,但依然坚韧,这才是社会的真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