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笔下最深情的诗词,写尽人世相思、离愁!

隐书读 2025-03-29 13:18:32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意。轻轻解开绫罗裙,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婉曲折的情感,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此词作于北宋崇宁年间,当时新旧党争白热化,李清照之父李格非遭贬谪,而赵明诚家族属新党阵营。赵明诚时任鸿胪少卿,常赴外地考察金石碑刻,夫妻聚少离多。在当时士大夫游宦制度下,妻子独守空闺成常态,李清照突破“妇德”约束,将私人情欲写入词中,既叹青春流逝,亦暗喻子嗣焦虑,同时开创了“感官叠印”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融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寄给丈夫赵明诚的,通过描述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营造了一种阴暗、凄清的意境。“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来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颂。

当时李清照与丈夫新婚不久,因朝廷旨意,赵明诚需调往外地做官,两人分离。在重阳节这个本应家人团聚的节日里,李清照独自一人,深感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这首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通过描写残秋的景色和词人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抒发了词人对故国、故人以及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孤独。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开始南逃,李清照夫妇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赵明诚又病逝,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等变故,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文 隐溪书社

素材 古典诗词集

图 由AI生成

0 阅读:18
隐书读

隐书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