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禅意满满,大彻大悟的诗,一定要背下来治愈了无数孤寂的心!

隐书读 2025-03-30 11:58:51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通过描写古寺的清幽环境,如曲折的小路、幽深的禅房、悦鸟的山光、空人心的潭影等,营造出一种静谧、空灵的氛围。最后以钟磬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禅意,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中描绘了傍晚时分山寺的钟声、渡口的喧闹,与诗人独自归往鹿门的宁静形成对比。月光下的鹿门山,烟雾缭绕的树林,以及庞公栖隐处的寂寥,都充满了清幽的禅意,表现出诗人对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

北青萝——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诗人在夕阳西下时拜访孤僧,通过描写落叶、寒云等景象,烘托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而孤僧独敲磬、闲倚藤的画面,尽显超脱尘世的禅意。“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则表达了诗人在这微小如尘的世界中,对爱憎的看淡与超脱。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中年后喜好佛道,在终南山居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千古名句,生动地描绘出一种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诗人在山间漫步,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看云卷云舒,这种对自然的欣赏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蕴含着深刻的禅意。

送僧归日本——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首诗是送日本僧人回国之作。诗中通过“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描绘出僧人在海上航行的情景,意境开阔。“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则将水中月、海中鱼龙与禅寂、梵声相联系,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禅境,表现出僧人超凡脱俗的心境。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寻访道人隐居之处,沿途看到莓苔上的履痕、白云环绕的静渚、紧闭的闲门等。雨后的松色、山中的水源,以及溪边的野花,都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禅意。“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表达出诗人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与自然相对,心中的禅意油然而生,无需言语来表达。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此诗描写了慈恩寺浮图的雄伟壮观。诗人通过对佛塔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庄严、宏大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佛塔所蕴含的神圣与神秘。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禅意。

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这是苏轼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词中通过描写明月、好风、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等清幽的夜景,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下片则抒发了人生空幻、淡漠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携带禅意玄思的出世意念。

花影——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以花影为主题,花影重重叠叠,难以扫去,就像人生中的烦恼和杂念。而太阳和明月的交替,又象征着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无常。通过对花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虚幻无常的认识,蕴含着一定的禅意。

临刑诗——郑颋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这首诗是诗人临刑前所作。诗中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的深刻认识,认为生命如同幻生幻灭,而最大的虚幻莫过于自身。同时,诗人也明白安心之处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寻求他人的帮助,体现出一种超脱生死、回归内心的禅意。

文 隐溪书社

图 由AI生成

0 阅读:20
隐书读

隐书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