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派兵攻占东北三省,东北军不开一枪一炮就把日军放进来,这段屈辱历史,让后人对张学良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其为“逃跑将军”。但不可否认,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抗日战争走向,那么有人不禁要问,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最终的方向的是什么?
1936年初,全国各地发生大规模抗战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平津地区的学生南下抗日宣传。与此同时,共产党开始东征,此行的目的明确,实现抗日目标。
可老蒋对此并不在意,在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面对全国高涨的统一抗战,他依然把重心放在剿灭红军的战略部署上。就连共产国际也做出指示“将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
最终的历史走向大家都清楚,“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组成抗战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那么老蒋当时是心甘情愿和我党合作的吗?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历史的走向是否会改变?
准备第二次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启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之路虽然取得成功,但彼时红军身处多重危机,除了战略物资紧缺之外,还要提防国民党。
老蒋对国民党军队实力极为自信,他把陈济堂、李宗仁打服之后,两广地区最终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的管辖范围。老蒋马不停蹄,这次矛盾直指延安。
从红军方面考虑,此时的红军无论从战略物资还是作战力量都存在较大隐患,如果老蒋重兵压阵,延安根据地的命运很可能就此改写。
根据元帅徐向前的分析,红军基于当前危机,已经做好了开启“第二次长征”的准备。
具体战略部署为:派红一军在黄河一带牵制国民党军队,其余主力全力攻下黄河以南地区。放弃宁夏,不与马家军正面对抗。
从最初的战略推演来看,第二次长征的难度远胜于第一次长征,红军不仅要面对极寒天气和恶劣环境,还需要绕一个大圈,秘密潜入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后方。
当时党内领导对这项战略部署始终没有拍板,因为一切的前提是红一方面军必须在黄河西部立足。
我党内部知晓这项计划
的人不多,因为他过于冒险,一旦出现战略性失误,将直接影响红军最终的命运。
多年之后,徐向前回忆起这项计划,依然无法释怀。毕竟牵扯的战略布局过大,它将产生连锁变化。不但导致宁夏解放遥遥无期,甚至对西北抗战统一战线的整体布局造成大规模影响。
很多细节,即使在解放初期都没有公布,直到和平年代党内高级将领才知晓。
当然,红军之所以选择向西北进军,还有联手苏联“老大哥”的准备。毕竟,西北地区的土地状况远不如西南,啥都种不出来,革命根据地必须实现自给自足,如果无法提供稳定充足的粮食,势必对战略部署造成毁灭性打击。
另外,红军西进的路上并非畅通无阻,常年盘踞于此的马步芳是胡宗南的“带刀侍卫”,以当时红军的兵力,对抗2万多马家军,无疑是一场恶战。一旦分配兵力进攻西部,势必导致延安兵力锐减。
再看老蒋的如意算盘,他派遣西北军、东北军围剿红军,可口号喊得响,真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迟迟不见老蒋增援部队。几轮对战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自然不痛快。
而老蒋的目的也达到,毕竟他俩的军队实力过强,势必影响老蒋的威慑力。由此看来,老蒋确实“鼠目寸光”。大敌当前,不想着应对日军,反倒对同胞耍起心眼。
了解这个细节,我们再来看西安事变,就不是单纯的“逼蒋抗日”这么简单。张学良和杨虎城其实是被老蒋激怒了,眼看多年培养的军队就快被打光,换谁谁不急。
当然不可否认西安事变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致抗日,我们审视历史需要抽丝剥茧,梳理关键脉络。
另外还有个细节,张、杨二人发动西安事变背后,离不开我党的宣传工作,能够说动两位虎将的人非周恩来莫属。周恩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同时充分利用我党优秀的地下工作经验,派人秘密与两人洽谈,最终促成西安事变。
没有西安事变 红军的命运最终如何?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对此我党早已提前做出战略部署,一旦国共两党开战,我军迅速抢占正宁、平凉等地区,同时派部分兵力牵制胡宗南部队,快速转移至湖北、河南等地。
以西北根据地为基点,和国民党展开长距离作战,虽然这项战略部署对红军的战略物资提出更高要求,但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如此。
其实在西安事变之前,老蒋已经针对红军做出战略部署,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全面包围陕甘地区,同时派重兵把守黄河西部。
不得不说,老蒋当时的战略物资确实充足,除了上述提到的兵力部署,他还准备上百架飞机准备对红军撤离路线展开地毯式轰炸。
如此阵仗无疑想一举歼灭红军。根据战前推演,此役过后,红军即使能侥幸存活,也成不了气候。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老蒋做梦也想不到,红军除了正面战场之外,地下工作也在同步开展。
说实话,红军当时的处境困难重重,除了老蒋重兵压阵,延安根据地提供的粮草并不充足,一旦老蒋发动进攻,势必伤亡惨重。情急之下,主席向徐海东求援,为红军争取多一些战备物资。
正当红军方面积极筹备之际,张学良通过秘密渠道向延安传递消息,主旨是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老蒋考虑国家存亡,建立抗战统一战线。不得不说,周恩来的宣传工作确实有一套,一番话激起张学良的民族情怀。
老蒋对张学良步步紧逼,甚至直接飞到延安,命令张学良尽快出兵,张学良还准备劝说老蒋一致对外,两人各执己见,最终闹得不欢而散。
随着国内抗战舆论高涨,国家存亡危在旦夕,张学良和杨虎城冲入老蒋住所,随后便是改变历史走向的西安事变。
时至今日,关于张学良将军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始终对其放弃东北的行为耿耿于怀。但不可否认,由他主导的西安事变彻底扭转我国抗战走向,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评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统一,历史是多元的、复杂的、偶然和必然交织的,这也决定了它终将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目的。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徐向前元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王以哲之死——东北军参与西安事变始末》现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