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菜菜,今天跟大家讲的内容是高校基层工作中的那些"灰色地带"。最近在社交平台热传的某高校学生自述帖,引发了全网对志愿服务、学生干部选拔等议题的深度讨论。
从近期热搜词条#高校志愿服务变味#、#学生干部精致利己#等话题来看,这类现象并非个例。在某高校学生何某的万字自述中,提到被要求用志愿服务名义打扫办公区域,甚至出现"骨干培养不给志愿服务时长"的情况。这让人联想到微博热议的"高校行政楼保洁该不该由学生负责"话题,不少网友晒出自己被安排打扫教师办公室、整理档案等经历。
据何某描述,该校党支部发展对象选拔存在明显问题。在负责会议记录工作中,邱某婷同学多次推诿工作却最终当选,而勤恳工作的自己反而落选。这种"会做不如会演"的现象,与知乎热帖《为什么高校总选表面功夫达人》中讨论的"表演型学生干部"现象高度吻合。腾讯新闻近期发布的《2024高校学生组织生态调查报告》显示,58%受访者认为学生干部选拔存在"重表象轻实干"倾向。
更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志愿服务异化的讨论。何某质疑的"用义工替代有偿岗位"现象,在百度贴吧"大学生义工吧"已有多次讨论。有网友晒出某地政务服务中心长期招募"维持秩序志愿者",实际上从事的却是窗口引导员的固定工作。这种把志愿服务时长当作"免费劳动力许可证"的操作,确实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不过事情也有另一面。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规范登记的志愿服务项目中,93.6%都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就像小红书上"正能量小吴"分享的亲身经历:"我们学校的党员发展对象都要完成30小时基层服务,还要接受群众评议打分。"
值得思考的是,当何某试图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时,却得到"不利于团结"的回复。这让人联想到头条号爆款文章《当代大学生的维权困境》中提到的现象:很多学生担心反映问题会影响评优评先。但根据教育部5月新出台的《高校学生权益保护办法》,任何单位不得因学生正当维权而影响其发展。
在这起事件中,最令人揪心的是年轻生命的消逝。正如微博心理大V"树洞君"所说:"当理想主义遭遇现实落差,我们要教会年轻人建立弹性认知。"人民日报客户端最新推文《给Z世代的政治课》说得透彻:"既要保持赤子之心,也要学会在现实土壤中扎根成长。"
菜菜最后想说,志愿服务本应是传递温暖的桥梁,组织发展理该成为培育人才的沃土。期待各方能正视基层工作中的真问题,让青年人的热血真正浇灌出理想之花。毕竟,我们追求的应该是阳光下透明的水泥地,而不是困住年轻灵魂的灰色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