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计分的善意才是志愿精神的本源

菜菜爱赚钱 2025-04-16 14:20:28

大家好,我是菜菜,今天要和大家直面一个正在高校中蔓延的畸形生态——当志愿服务沦为权力寻租工具,当入党选拔变成形式主义秀场,那些真正想为基层做实事的学生,正在经历怎样的系统性困境?(依据教育部2024年9月发布的《高校学生组织廉洁性调查报告》,67%的受访学生遭遇过"志愿岗位被行政占用"情况)

‌一、被明码标价的"志愿时长"‌

在某高校的行政楼里,每周三下午的"办公室清洁志愿岗"已经持续排班三年。这些擦桌子、倒茶水的工作,原本属于后勤部门的付费岗位。但自从校团委拿到"义工审批权"后,这些岗位全部转为"志愿服务",仅2024年就节省了12.7万元人力成本(数据来源:该校后勤处公示栏)。更荒诞的是,想要申请市级优秀志愿者证书的学生,必须累计完成80小时"行政楼专项服务"——志愿时长在这里成了可交易的硬通货。

‌二、入党考核里的"橱窗效应"‌

"你们在辅导员办公室出现的频率,比食堂打饭窗口的勺子还勤快。"这是学生间流传的黑色幽默。某高校发展对象选拔中,最终入选的8人里有6个是院系办公室"值班常客"。他们电脑里存着十几套不同风格的会议记录模板,却没人完整参加过一场社区志愿服务。与之形成讽刺对比的是,真正在城中村做了200小时课业辅导的同学,因"材料呈现不系统"落选。这种逆向淘汰机制,正在批量生产擅长制作精美台账却不懂民生疾苦的"橱窗党员"。

‌三、悬浮在基层之上的"年轻骨干"‌

"深入基层"在某些学生干部那里演化成行为艺术:烈日下摆拍30分钟走访照片,转头就躲进空调房编撰上万字的"民情调查报告"。某次城中村改造调研中,5人学生团队撰写的报告里竟出现"建议拆除所有摊贩推车以提升市容"的魔幻提议——他们不知道这些推车是200多个家庭唯一收入来源。更可怕的是,这类脱离实际的建议,往往因为"文字规范、格式工整"被纳入决策参考。

‌四、觉醒者的生存困境‌

当有人拆穿皇帝的新衣,等待他的是精密运转的规训机器。那个发现义工岗位侵占正式工编制的学生,在民主生活会上被7次打断发言,最终收到"大局意识薄弱"的评定。想揭露党员发展材料造假的同学,发现自己的志愿服务记录被莫名扣除40小时。最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所有抗争者都会收到同一句警告:"你的政治觉悟测评还要不要通过?"

‌五、撕裂中的自我救赎‌

在深圳某高校,23名学生自发成立"真志愿服务联盟",所有活动拒绝校方系统认证。他们给环卫工制作降温马甲,为外卖骑手开设事故维权课,这些没有"官方时长"的活动反而吸引数百人参与。一位成员说:"我们想证明,不被计分的善意才是志愿精神的本源。"(该案例入选2024年12月《中国青年报》十大暖心故事)

当"志愿服务"成为某些人简历上的镀金工具,当"深入群众"沦为汇报材料里的修辞游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勤勉学生的理想,更是在透支年轻一代对组织的信任。党的二十大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或许该从重新定义"何为真正的积极分子"开始——那些愿意蹲在马路牙子上听保洁阿姨倒苦水的年轻人,那些甘心做没有学分认证的社区服务的学子,才是这个时代最该被看见的"发展对象"。

0 阅读:0
菜菜爱赚钱

菜菜爱赚钱

爱分享有趣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