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回美国,毛主席为何亲自撰文告别?事后才知伟人远见

红史 2023-09-22 18:34:20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人民还没有从胜利的喜悦中走出来,内战的硝烟就在一次笼罩了我国大地。

毛主席冒着生命危险,率领共产党代表团,亲赴重庆谈判,争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渴望和平的愿望。

然而,蒋介石与国民党对此毫无诚意,蒋介石三番力邀毛主席赴渝,本质是为了让共产党承担挑起内战的责任,实现其“假和平,真内战”的野心。

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到重庆后,与国民党展开谈判,为争取和平,共产党人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但是蒋介石在谈判桌上没有诚意。在谈判桌外,他借助美国方面的力量,输送国民党军队,并多次秘密给国民党军队下达作战部署,命令国民党军队及时抢占战略要地,向解放区发动进攻。

谈判桌上,共产党严词驳斥国民党的无理要求;谈判桌之下,解放区军民展开反击,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屡次进攻,在国民党和蒋介石没有诚意的表现之下,国共双方冲突也不断升级。

美国方面极力避免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对于此紧张局势,美国的杜鲁门总统任命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调停国共内战。

1945年12月,马歇尔来到上海。他先后会见蒋介石,以及周恩来、叶剑英,与两方展开洽谈。

马歇尔调停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蒋介石依然在有恃无恐地挑起战争。1946年6月,国民党发起全国内战,正式拉开了内战的序幕。

这也宣布马歇尔的调停失败。

图|马歇尔在中国

马歇尔为调停内战已深感疲惫,且内战爆发后,他的处境也极为尴尬。马歇尔希望,能有一个人帮他开展协调工作。他希望:最好是一位德高望重且在中国有长久经验的美国人的帮助。

再三考虑之后,马歇尔选择了司徒雷登作为美国驻华大使。

图|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是一个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司徒雷登的父母婚后在杭州生活,都是美国在华传教士。他们住在杭州天水桥附近一座二层房子,司徒雷登就是在这个老房子里出生。

父母根据家族习惯,曾为他取名“John Leighton Stuart”,但后来他一直使用的是他的中文名字: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11岁回到美国读书学习,结婚后与妻子回到杭州。他担任过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1919年起,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的校长,为燕京大学的建设做了许多贡献,投身教育事业的司徒雷登受到人们的尊敬。

司徒雷登是一个对中国有深入了解、并在中国有广泛人际关系的美国人,马歇尔力荐他担任美国驻华大使。

1946年7月,司徒雷登被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从一位教育家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的外交官,参与调节国共谈判。

图|周恩来与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担任大使的消息传出后,周恩来、邓颖超、叶剑英、董必武等共产党人纷纷发来贺电,欢迎他出任驻华大使,同时也对他怀抱极大的希望。

司徒雷登带着调停的使命,坐上了美国驻华大使的位置,他也确实想尽办法,力促国共和谈,希望消除内战危机。

随着内战愈演愈烈,司徒雷登也只能执行美国的政策,扶持蒋介石。他基本上忠实执行杜鲁门政府的“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的政策。

曾经,司徒雷登在中国的知识界、教育界留下不错的名声与印象。自从他当上美国驻华大使,执行杜鲁门政府的政策,他的形象也开始崩塌,受到许多国人的谴责。

解放战争的进程不断推进,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蒋介石引以为傲的王牌军队一个个溃灭,蒋介石一步步走向失败。

美国的杜鲁门政府对蒋介石也陷入失望,并决定终止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援助。

图|杜鲁门

1948年,司徒雷登在谈话中痛骂“蒋介石政府贪污无能,失尽人心”,并表示:“美决不援助无人民拥护之政府。”1948年底,司徒雷登与蒋介石谈了一次话,劝蒋介石接受和平的结果,但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他不得不警告蒋介石:“战既无力,和又不能,前途很危险。”当下的司徒雷登直言:“现在国民党和是投降,战亦无法,美只好暂时观变。”

为保住美国在华的利益,杜鲁门政府在国民党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的同时,试图向共产党伸出橄榄枝。

1949年1月,司徒雷登的秘书傅泾波主动与中共中央接触。

图|司徒雷登与傅泾波

傅泾波早年在北大读书时就听过司徒雷登的演讲,1946年司徒雷登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后,傅泾波就以大使私人顾问的名义,协助司徒雷登工作。

傅泾波设法托人给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带去密信,信中提及国民政府已经失去民心,美国方面希望能与共产党取得联系。

图|人民解放军攻占国民党总统府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司徒雷登没有跟随国民政府南撤,而是留在了南京。

中共中央派黄华与司徒雷登秘密接触,黄华曾就读于燕京大学,算是司徒雷登的学生。

黄华与司徒雷登见面之前,毛主席在北平作出指示:“可以与其见面,以侦察美国政府之意向为目的。”

司徒雷登不仅与黄华几次见面相谈,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而且,他还得到美国方面的支持,计划前往北平,希望能见到毛主席、周恩来一面。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美国方面的不同意见,司徒雷登收到回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访问北平。”

美国方面的示好,是为了日后依然能够享受在我国旧社会所拥有的特权。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949年7月1日,毛主席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毛主席在文章中指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这个消息一出,美国的杜鲁门政府怒不可遏,立即将司徒雷登召回。

傅泾波与司徒雷登一行前往美国,离开前夕,傅泾波特意给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写来离别信,表达对未能成行北平的遗憾。

司徒雷登回美国,毛主席更是亲笔撰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

这不仅是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也隐喻“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侵华的本质,也言明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而司徒雷登这一走,中美关系的大门也随之关闭了20多年。

司徒雷登回到美国后,患上重病,1962年,他在美国华盛顿病逝。直到2008年,司徒雷登的骨灰才被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

在他唯一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中,司徒雷登写道:

“我这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中国度过的。这个国家的一切早已经融入于我的灵魂之中——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在那里拥有无数的朋友......1946年,我被‘派遣’到位于南京的美国使馆,担任驻华大使一职,这是我在中国的最后一个角色。”

0 阅读:256
红史

红史

深耕中国近代历史,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