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很有趣,关注我,一个狂爱种东西的小农青
在农村走走,不少地方能看到大片地里杂草丛生,土壤龟裂,
连农忙季节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
曾经沃野千里,如今却荒得让人心疼。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一些90后农民宁愿让地撂荒,也不愿意辛苦下田?
这不是偷懒,而是一个比你想象中更残酷的真相。
撂荒的土地,扎心的现实过去,农田是农民的命根子,
地里有多大的收成,直接决定一家人能不能吃饱穿暖。
但如今,走在农村,不少地块荒芜。
不是农民不懂耕种,而是他们无力再种。
尤其是年轻一代,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再拿起锄头。
田地荒着,乡村静着,
年轻人远走,老人留守。
这是许多村庄的真实写照。
在一些地区,农田甚至以每年百元一亩的价格都无人承包。
种一季粮食的收入,还不如在城里打几天零工。
这种撂荒现象,从东北平原到南方水乡,无处不在。
有人以为农民不种地是懒,其实不然。
接着看下去,你会发现,背后藏着多少无奈。
农民放弃种地的5个理由,个个让人沉默1.农业收益微薄,辛苦换不来钱
一亩地种玉米,打理一整年,
刨去种子、肥料、农药和人工成本,剩下的也就几百块。
一个村民说:“我家五亩地,一年忙下来,赚的钱顶不上城里人一个月工资。”
这话扎心,却真实。
更别提遇到天灾,可能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
粮食价格这些年几乎没变过,
但化肥、种子、柴油的价格却蹭蹭往上涨,
种地成了赔本的买卖。
《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现在仓廪没实,光靠种地,日子怎么过?
2.扶持难落实,小农户被边缘化
现在是有农业补贴,可是这些钱真正到小农户手里的并不多。
一些地方的补贴主要面向大户和合作社,小农民很难分到一杯羹。
一个小农民说:“电视上总说补贴很多,村里也发了通知,但轮到我们时,就剩下两三百块了。”
扶持大户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但小农户呢?
他们有土地,却没能力追上这波现代化的浪潮。
3.务农劳累,风险却大
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
天气好,产量高,但卖不上好价钱。
天气不好,收成直接归零。
这种风险,城里人听着新鲜,农民却天天在过。
虫灾也是个麻烦事,一夜之间,
一亩地能被吃得干干净净。
辛苦一年,到头来赔本,谁还有心气儿种地?
4.土地分散,难以规模化经营
很多地方的土地,像拼图一样东一块西一块。
种一亩地和种十亩地花的时间差不多,
可效益却天壤之别。
种植户抱怨:“耕田一趟,要绕来绕去,还要换机器,费时又费油。”
想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
别提了。
租地的钱高不说,机械、人工、管理成本全都压在头上,
一个小农户根本吃不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宁愿荒着,也没人敢接手。
5.年轻人更看重机会成本
90后、00后年轻人,脑子转得快。
干农活一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挣的钱还不够城里人一天的饭钱。
村里一个小伙子算过账:在田里干一个月挣2000块,不如去城里餐馆刷碗,最起码一天有100块。
长时间看不到未来,怎么留得住人?
农业收益低,问题根源在哪?种地真的不赚钱吗?
确实如此。尤其是种粮食作物,几乎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以水稻为例,一亩地从播种到收获,种子、化肥、农药成本加起来就要一千多元。
如果再算上人工费和灌溉费,最终收入可能连成本都捞不回来。
不是不想种,而是种了赔钱。
粮价低,成本高,收支倒挂
粮价低迷是农民最棘手的问题,
但化肥、农药、柴油这些东西的价格却一涨再涨。
种粮的成本不断攀升,可卖粮的钱却总是上不去。
有人做过一笔账:在正常情况下,一亩地种粮食的净收益只有20元,有的地方甚至还倒贴。
这个问题根子在哪?
粮食价格长期受政策调控,价格涨不上去。
而农资价格却没有太多约束,市场需求稍微变化,就会影响价格。
再加上农民个体弱小,谈不上议价权,
卖粮的时候只能听收购商的价。
一边是粮价涨不上去,一边是农资涨个不停,
收支倒挂的窘境让农民越来越吃不消。
收购体系失衡,农民难掌握主动权
粮食收购的体系,也让农民吃了不少亏。
不少地方,粮库不是每年都开收,农民只能找私人粮商卖粮。
粮商的价格往往压得很低,有时甚至不按质论价。
农民种地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全看别人给价,
这种被动局面,让很多人心灰意冷。
补贴不到位,基层无力化解矛盾
农业补贴虽有,但真能到农民手里的不多。
很多村民抱怨,补贴政策大多倾向于规模化种植户,
普通农民只是个边缘角色。
一些补贴资金在基层环节也可能被挤占或削减,
最后到农民手里的,只剩零头。
这种情况反复发生,想调动农民积极性,难度可想而知。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回村?农业劳动强度大,回报却低,
这是年轻人不愿回乡种地的主要原因。
与种地相比,去城里干活无论是收入还是生活条件,都要好得多。
广东和河南的农村青年
在广东沿海城市,农村青年多选择进工厂。
一份流水线工作,一个月三四千元起步。
这些人中,有些还成了技术员,工资更高。
而在河南等中部地区,一个种了几十亩地的农民,
一年到头净收入也不过一两万元。
这种差距,年轻人会怎么选,答案一目了然。
不仅如此,城市生活的吸引力更大。
进了城,圈子变了,生活习惯变了,
务农逐渐成了他们眼中的过去式。
即使偶尔回村,他们也不会再想着下地干活。
农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一点点被城市挤压。
农民身份的社会认同度低
务农的社会认同感低,也是年轻人不愿种地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人眼里,种地是吃苦没出息的象征,
父母也往往劝孩子别守着土地。
这种观念的代际传递,让农村的未来更加迷茫。
年轻人逃离农村,谁来种地?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逃离,谁来种地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
老一辈农民年纪大了,种地对他们来说已是负担。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70后、80后种不动,90后、00后不愿种”的局面。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隐患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已经超过30%。
在一些偏远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老人种田,劳动效率低,身体状况也吃不消。
而他们的子女要么在城市务工,要么另谋生计,
根本不想接过锄头。
土地只能撂荒,或者低效耕种。
机械化替代的现实困难
有人说可以靠机械化解决问题。
可问题是,机械化也需要钱,普通农民根本没这个条件。
即便买了机器,小农户土地分散,使用效率也不高。
再者,机械化操作需要一定技术,
一些年纪大的农民根本学不来。
这就导致机械化推广在基层受阻。
粮食安全的长远隐忧
年轻人不种地,老年人种不动,
农村劳动力断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粮食安全怎么保障?
现在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虽高,但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
谁能保证若干年后不会出现问题?
结尾:土地荒芜,问题依旧深重
当我们再一次路过农村,看着那些荒着的地,难免感到惋惜。
但这些问题,不是靠感慨就能解决的。
种地不赚钱,农业无吸引力,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
农村的凋敝就一天不会停止。
用户98xxx63
人均土地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