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中,明确反对招安的只有5位,最终有四位都得到了善终

以案释法吧 2024-12-13 03:01:27
武松:从支持到反对的心路历程

武松原本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江湖汉子,却因命运的波折,经历了从支持到反对招安的心路历程。

最开始,他对招安充满希望,认为这是一条走向正道的路。

他在家乡犯下的过错,让他不得不逃离,躲入柴进府中,后来又在阳谷县当了官,这段时间,他见识到了一些朝廷官员的腐化,觉得自己或许也能借着招安,洗净过去的罪行。

但哥哥武大郎死于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毒手,而官府的腐败和黑暗让他彻底失望,县令明明知道西门庆有罪,却因为收了贿赂而不敢为他主持公道。

武松心里的天平开始倾斜,那种曾经对朝廷的期待和信任,慢慢变得支离破碎,他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公正”,也不再看好招安能带来什么改变。

官府的腐化和不公,彻底让他对朝廷丧失了所有信心,当宋江提出招安时,武松的反应是那么的直接和愤怒,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站出来反对。

武松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失望,更是对整个体制的不满,他无法容忍自己曾经信任过的系统,居然如此腐化堕落,甚至肆意践踏正义。

他的这份执念,既是对过往不公的愤怒,也是对个人信仰的坚守。

尽管心里早已决定反对招安,但为了兄弟情义,武松还是最终选择了跟随宋江一起接受了招安,战斗中他遭遇了不幸,断了一条手臂,却依旧没有改变对朝廷的厌倦和冷漠。

最后,他选择远离权力的纷争,出家做了和尚,武松的心路历程,最终归结为:在失望与背叛中,他找到的唯一宁静,就是远离那一切腐朽的世俗纷扰。

李逵:忠诚与自由的两难抉择

李逵是个直率的人,心里只有一个字——“忠”。

宋江对他有恩,李逵也把这份恩情刻在了心里,死心塌地跟随他。

刚开始,他的生活很简单,喝酒吃肉,过得自由自在,不用受官府的压迫,也不需要做那些“正经事”,对李逵来说,梁山就是他的家,是他的一片天,招安的事他压根没想过。

那时候的他,觉得自己只要和兄弟们在一起,就能过一辈子随心所欲的日子。

可是当宋江提出招安时,李逵的心里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招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从一个无拘无束的强盗变成一个官府的工具,去听那些权贵的命令,做他们不想做的脏活。

李逵觉得,这种生活他根本不想要,他是那种天生不喜欢被束缚的人,哪怕是为了宋江,他也不想丢掉那份属于自己的自由。

可是,李逵的忠诚又让他无法违背宋江的决定,宋江一声令下,李逵只能咬牙跟着去。这个决定对于李逵来说,真的是两难。

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山贼,李逵觉得自由爽快;但做一个忠心耿耿的兄弟,他又无法抛下宋江不管,最后,李逵选择了忠诚,但这份忠诚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招安后,李逵过上了朝廷官员的日子,虽然有了权力和地位,却失去了那种“肆意”生活的滋味,最终,在宋江死后,李逵也随即被被毒死。

他最终死于自己忠诚的代价——这份忠诚让他成为了一个没有选择、无法逃避的“牺牲品”。

鲁智深:清高的出世情怀与反对招安的坚持

鲁智深是个与众不同的汉子,他身上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清高和坚持,作为一个曾经的提辖,他不缺名利,更不在乎权势。

在朝廷的腐化与不公面前,鲁智深早就看得清楚,自己并不属于那个浑浊的世界,比起争名夺利,他更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对道义的坚守。

对于鲁智深来说,招安这种事,根本就不值得考虑。

当宋江提出招安时,鲁智深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直接站出来表示反对。

虽然宋江是他的大哥,兄弟情深,但鲁智深的心里始终有个原则:无论情义如何,朝廷的腐败与黑暗是无法改变的,他绝不愿意屈服于这样的体制。

招安对他来说,并不是出路,而是将他自己推向泥潭,那种名利的诱惑,对他来说简直就是空洞的东西,他更希望的是过那种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

鲁智深的反对,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自他对整个社会的深刻认知,他并不单单是因为个人的屈辱与不满才做出反对的选择,更是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超脱和宁静。

朝廷那样的腐败官场,根本无法给他带来任何真正的满足感,只有远离这场权力游戏,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最终,他选择回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这才是他最想要的生活,对他而言,做一个简单的和尚,远离尘世,才是真正的“善终”。

鲁智深的反对招安,不仅是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也是他对整个腐化社会的深刻拒绝。

李俊:与朝廷的深刻恩怨与最终的逃避

李俊的心里有一团深深的火,那是对朝廷的恨,作为梁山的老兵,他一直是宋江的恩人,曾几度救过宋江的命,但他对朝廷的痛苦经历让他无法释怀。

朝廷的种种伎俩、背后阴险的操作,早已让他对这个体制心生厌恶。

虽然一开始梁山的招安让他心中有过一丝希望,觉得或许能借此翻身,但在朝廷一次次的轻视与漠视中,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不过是空洞的承诺。

当朝廷对梁山的疑虑和排斥愈发明显,李俊心中的怒火和失望也愈加强烈,他不愿再继续为这种腐败的体制效力,不愿看到自己的一生被困在权力的旋涡里。

在宋江坚持招安后,虽然他跟着兄弟们一起做了决定,但李俊的心已经不再属于朝廷,而是属于他自己,属于那份他始终无法割舍的自由。

梁山的招安本该是通往光明的道路,却成了李俊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

朝廷不信任梁山的力量,把他们的兵马拒之门外,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给,这让李俊彻底心灰意冷,他看到的只是一个虚伪的、满是利益交换的腐朽系统。

在这种深深的失望中,他选择了最直接的反应——逃避。

李俊的选择并不简单,而是一次对自我和命运的抗争,他没有继续参与朝廷的游戏,而是用“装病”这一方式,远离了这一切纷争。

最终,他带着几个兄弟离开,扬帆出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选择了逃避,逃避那个永远不会给他真正尊严的朝廷,去追求一种远离权力斗争的自由生活,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深刻的觉醒,是对腐化体制的彻底反叛。

李俊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放手,那是他最明智的决定,也许也是他最痛苦的告别。

公孙胜:道士之心,超然物外的选择

公孙胜一直是个超然物外的人,他的心与世俗的纷争保持着一道无法逾越的距离,作为一名道士,他从来没有被功名利禄所诱惑,也不屑于那些权谋之事。

梁山起义,虽然有他的一份贡献,但对于公孙胜来说,这不过是一时的应命之举,当他看到梁山上的兄弟们为了招安而争执不休时,他的内心早已远离了那些尘世的纷扰。

他并不喜欢朝廷的腐化,也不认为加入官府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反而更认为那种庸俗的生活无法满足他追求的“道心”。

公孙胜的选择,是与那些拼命挣扎在权力边缘的人们截然不同的。他不关心自己能获得什么职位,或是升迁到什么样的地位。

对他来说,生活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眼前的功名。他宁可回到二仙山,侍奉母亲,潜心修道,过那种清静无为的生活,也不愿再一次陷入人世间那种尔虞我诈的漩涡。

无论是高俅还是蔡京,朝廷中的权臣,都是他所避之不及的存在。

当宋江等人推崇招安时,公孙胜依然保持着清高的姿态,他并不急于加入这个看似光鲜的“权力体系”。

他对于整个社会的腐败心知肚明,而那些纷繁的政务和权力斗争,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只有远离这些世俗的污浊,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公孙胜选择了退隐,选择了放下那些世俗的枷锁,在自己认为最纯粹的道路上走下去。

对他来说,真正的“胜”,并非掌握权力,而是超脱于万象之外,活得自在,活得清净。



0 阅读:43

以案释法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