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后,南宋为何放弃有长江天险的南京,反而定都临安?

大叔懂历史 2023-06-03 16:51:15

引言: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讽刺了自北宋灭亡后,南宋的统治者只是为了贪图享受,忘记了国仇家恨,最后导致南宋的悲惨结局。

当北宋灭亡时,南宋的统治者并没急着去复仇,而是为了逃命从而保存后代的实力。

南宋皇帝迫于形势,不得已迁都,而当权者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靠近天险之地的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另外一个是汴州,也就是现在杭州,最终在杭州这个地方形成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集中政权。

而统治者在国家岌岌可危、敌人的步步紧逼,危及生死存亡之际,为什么并没有选择有很好的防御优势的南京,却选择后者临安作为都城呢?

南宋建立,落魄而艰难

宋钦宗靖康元年金朝攻下了北宋的都城东京,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开封,第二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擒住,北宋灭亡北宋。

然而战乱的扫尾阶段自然会有一些“漏网之鱼”,这些也就成为了北宋的最后的希望,他们也有着一腔复仇怨气,决心要重振宋朝,使金国覆灭,于是这些人便蛰伏起来势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宋朝——南宋。

南宋的建立也是十分仓促,当时赵光义唯一活着的儿子赵构在靖康二年五月初一于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宋朝。

而后由于惧怕实力强大的金人,加之金朝不断来犯,妄图吞并中原地区,于是宋高宗赵构将都城南迁,南宋立国时,由于金兵的步步紧逼,使得南宋的国都选址显得尤为重要。

从应天府到了扬州,之后又逃到了江南,期间用了三年时光,最终选择了临安建都,设立建康为行都,主要是当权者不仅仅只是考量了战争和防守的因素,还有其他几个原因。

良好的地理优势

毋庸置疑,南宋定都临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地理位置和防御条件。

临安地处南方,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同时地势优越,南临钱塘江,北倚天目山,东、西两山环抱。

西北地貌多为崇山峻岭,深沟幽谷为主,东南多是丘陵,地势平坦。

因此形成了天然屏障,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临安山水相依,交通还十分方便。

在当时,金朝势力一直在侵略南方,而金军擅长骑射,对水攻并不擅长,因此南宋需要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优越、防御性能强的城市作为都城,以抵御金军的侵略。

此外,临安地处长江下游和海洋贸易路线的交汇处,也有利于南宋政府开展海上贸易和与外国建立联系。

临安的交通便利,有利于政府和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临安周围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这些都为南宋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

而建康也有极大的地理优势。建康所属之地与金兵只有一江之隔,地势险要,敌方不敢轻易进攻,可谓是易守难攻。

李纲曾言,“据长江之险,择要害之地”而金人不善于水攻,而南宋的优势就在于水战和粮草的补给,在地理和战术上有极大的优势。

在风水学上,北临长江,南有秦淮,西有凤凰台,东望钟山,有“虎踞龙盘”之势,而建康二字也表达了皇帝对于宋朝能发展千秋百代的愿望。

可见建康和临安都有优秀的地理优势,但是为什么不选择建康为首都,而为行都呢?

主要还是建康距离金人太近了,怕日后敌军来犯,南宋来不及反应。

而且现在的南宋时期军事实力不如北宋时期,金人的战斗力却一直很强盛,而临安和金朝中间隔着辽国,一打过来可以作为缓冲。

临安靠着海,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带可以形成一道强大的水军防卫线,同时还可以为撤退作出准备。

经济发展的考量

南宋在临安设立都城,也是基于当时临安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南宋时期杭州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重大意义。

临安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生产出大量的稻米、鱼虾等农副产品,为当时的江南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蛋白质来源。

临安还是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有着繁荣的市场和商业活动,各类商品的交易也很活跃。

临安还拥有很强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基础,丝绸制造、茶叶加工、木雕工艺等都是临安的特色产业,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统治者的私心

北宋的靖康之变虽然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但却是宋人心中永远的痛。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这是来自岳飞的《满江红》中的一句,沉重地表达了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

其实,北宋的灭亡,让王室十分恐惧金军的战斗力,金人攻入当时的东京,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对于宋朝来说是奇耻大辱。

而后赵构即位,然而当时的赵构胆小昏庸,显然是不能在危难之时作出明智的决断的,并且赵构胸无大志,听闻金军好战残忍,直接被吓得想要弃城逃跑。

宋朝的军队虽然规模庞大,装备精良,但是首先治国方针偏向文,直接导致了宋朝武将的衰弱,并且对于马匹的饲养也远不如金人,甚至是很多优良的马匹都是当年联金抗辽之际,金军送来的。

这样的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而赵构当权时期,曾屡次想要金军服软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地位,但是他贿赂错了人,在自己毫无胜算的战争里谈和,就是非常可笑而致命的。

其实南宋的实力并不弱,只是当时的统治者一心想求和,并非想要收复北宋。

赵构一来有岳飞等人武将,能够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有能言巧辩的外交使臣,可他却利用秦桧等人与金朝进行和谈,目的在于以经济发展换取短暂的和平,而金朝统治者当时同意了,其实也是忌惮南宋的势力。

原因是一是以宋朝当时的经济有相互利用的价值,其次是因为金朝附近战争不断,但是与宋人开战是早晚的事情,不过当前统治者只是被一时的和平假象所麻痹,而没有认清自己的命运,将生存的选择权交给了敌人。

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然而凭着南宋的实力也是具有能够对抗金朝的可能性的。

其实即使是南宋的开始,凭借所有国人的齐心协力,也是能够打胜仗。

首先是因为抗金已经成为了全民战争,不是夺权这种级别的战争,金人对汉人而言是外侵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

因此可以说当时宋朝是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宋史先三五八季纲传上说:“(河东、河北)南路上民所以载宋者,其心甚坚,皆推豪傑以为首領,多者数万,少者亦不下万人。”

足以能看出当时老百姓的战斗热情,但是却被当朝统治者给毁了。

同时南宋内部的阶级斗争也很尖锐,当朝者并不想要打仗,甚至还是想要过北宋的奢侈生活,于是南宋政府想要活在自己的粉饰的太平中,甚至还会打压起义军,妄图消灭威胁皇权的势力,加强中央的统治。

而此举无形中帮助了金人来对抗自己的子民,这是十分自负和愚蠢的。同时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根据当时宋朝的政策,当权者认为“安内攘外”,需要先平定群民组织的谋反,再来抵抗强大的金人。

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的内部凝聚力,这种政策,导致了内部矛盾增加,人民和当权者的矛盾增多。

因为南宋政府视为心腹大患并不是金人侵略者而是人民武装力量。

以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对人民义军是非常害怕的,他们把人民义军看成为盗贼,曾先后下令解散诸路应募义军以及东南巡社,并且调动部队对在它所控制的地区的义军实行镇压。

建炎四年命孔彦舟进攻洞庭钟相所部,杀钟相父子,绍兴五年,又调遣岳飞抗金部军消灭杨么所领导的义军。

这是因为在军事上,南宋完全没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首先打发地方和群众组织势力也是有前车之鉴的。

当年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军事上对首领将领疑心太重,不肯放权,而这一点延续到了南宋。

宋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的权力太重,从而对武将和地方各种程度削弱,导致武将不受重视,国家羸弱。

起先是宋代开国皇帝战略主张杯酒释兵权,以防止五代战乱再次发生,用温和的办法避免再次发生藩侯割据的情况,将人权和财权最大程度上集中于皇帝手中。

但这种情况随着皇位的代代继承,后世子孙不再有赵匡胤那种军事和武力才能,并且不能亲自带兵打仗,更多还是需要靠武将统筹军队抵御外敌。

逐渐式微的武将们战斗意识不再,军备军需配备跟不上部队的消耗,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面对金国军队来犯北宋大军节节败退,大部分情况处于失利状态,最终导致灭国。

而从南宋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重文轻武的思想延续到了南宋时期。

另一方面,统治者内部腐败混乱,当权者不肯给下面的官员和身份地位都不如文官的武将,皇帝默认的这种做法,朝廷上下享受着经济上行带来的富贵荣华,但是却忘了内忧外患,内部斗争激烈,主要是文武群臣之间的权力斗争。

而外敌不断来犯,周围蛮夷外族之类蠢蠢欲动,皇帝重用奸臣,并且由于皇帝的不作为,丞相的权力逐渐庞大,即为相权政治。

皇帝的权力已经被架空,导致有才之士没落,北宋再难收复,最后就连南宋也岌岌可危。

所以能看出定都临安主要是统治者想要富贵荣华的生活,而并非想要收复失地,复兴宋朝。

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哀,因为不得不再经受一次宋朝的没落。

而对于清朝人来说,金蒙古和宋朝的汉人是民族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的残酷性远远高于一个民族内部的斗争,统治者最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结语:

总的来说,南宋定都临安是基于其地理位置、防御条件、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等多重因素的考虑,最终选择了临安作为都城。

临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都在当时南宋的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临安作为都城,也为后世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

例如文天祥、辛弃疾都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宋词也极大程度丰富了宋代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为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LLL

LLL

3
2023-06-04 05:56

南京短命王朝,气数太差[笑着哭]

大叔懂历史

大叔懂历史

侦探带你探索不一样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