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个好皇帝,死后何以背负骂名?至少有两件事他做得不厚道

尹相强说历史 2025-01-09 15:51:26

雍正是个好皇帝,死后何以背负骂名?至少有两件事他做得不厚道

世人皆道雍正是个能臣干吏,可这位皇帝死后却背负骂名近三百年。说他是个昏君,那显然不对,他可是把大清江山治理得风生水起;说他是个明君,可他那些不光彩的事却又让人难以释怀。

1735年农历十月初四,这位在位仅十三年的皇帝驾崩于圆明园毓庆宫,临终前他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竟然连太子弘历都不让见最后一面。这位皇帝走得匆忙,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谜团。

世人都说雍正帝心机深沉,可你可知道,他年轻时曾是个性情耿直的皇子?他为何变成了人人口中那个疑心病极重的帝王?又是什么让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晚年竟对身边人充满戒备?引言中的两件"不厚道"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少年雍正:从直爽皇子到多疑帝王

要说康熙皇帝的这位四阿哥,年轻时可是个性情耿直的主。1697年的一天,年仅24岁的雍正在御花园里遇到了他的父皇康熙。康熙问他:"你说说看,朕这些儿子里头,谁最像朕?"

谁知这位四阿哥竟然直言不讳地回答:"八哥最像,他说话做事都和皇阿玛一模一样。"此话一出,康熙当场变了脸色。要知道,八阿哥胤禩可是当时储位的有力竞争者啊!

这番话传到宫里,顿时惹来一片哗然。老八胤禩听说后,连忙去找四阿哥:"四哥这话说得不妥当啊!"可雍正却一脸坦然:"有什么不妥?实话实说罢了。"

1709年,康熙帝派雍正去热河围场打猎。这一年的秋天格外寒冷,可雍正却带着人马在山里足足待了一个月。回京后,他把打到的猎物全都献给了康熙。这一举动,让康熙龙颜大悦。

可就是这样一个直率的皇子,为何后来变得如此多疑?说起来还要从1712年那场大病说起。这一年,雍正病得很重,卧床不起。八阿哥胤禩却在这时四处散布谣言,说四阿哥身患恶疾,不适合继承大统。

病愈之后的雍正,性格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畅所欲言,而是变得沉默寡言,时常独自一人在花园里踱步。1713年,康熙帝让他负责修建圆明园,雍正开始深居简出,很少出现在朝堂之上。

到了康熙末年,储位之争愈发激烈。雍正发现,宫里的每个人都在暗中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就连他的贴身太监,都可能是别人安插的眼线。这让他不得不时刻提防身边的人。

1722年,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查康熙朝的旧人。他在养心殿设立了军机处,所有奏折都要经过他的亲自过目。就连深夜,养心殿的灯火也从不熄灭。

宫里的老人说,那时候经常能看到雍正在深夜独自在宫中巡视,有时候连贴身太监都不带。遇到值夜的侍卫,他也总是绕道而行。

这个曾经敢对康熙直言不讳的皇子,如今却连自己的影子都要防备三分。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耿直的皇子变成了疑心重重的帝王?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家族之痛:手足相残的政治悲剧

1723年的一个深秋,雍正在乾清宫召见了他的八弟胤禩。这是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会面,因为这是这对兄弟最后一次相见。

当年冬天,胤禩就被圈禁在了西苑一处偏僻的院落里。这位昔日呼风唤雨的八阿哥,从此再也没能走出那扇朱红色的大门。宫里的老人说,每到夜深人静时,还能听到西苑那边传来阵阵叹息声。

胤禩的遭遇只是一个开始。雍正登基后,他的兄弟们一个接一个地遭遇不测。三阿哥胤祉被革去爵位,困在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里;九阿哥胤禟被贬为庶人,最后郁郁而终;十阿哥胤䄉被软禁在府邸,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1724年春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京城:雍正竟然下令将自己的亲兄弟从宗室中除名。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头一遭。按照满族的传统,就算犯了天大的错,也不能剥夺宗室的身份。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五阿哥胤祺的儿子弘昇,因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就被革去了世子的身份。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从此再也不能出现在宫廷的任何场合。

就连一向与世无争的十二阿哥胤祹也没能幸免。这位在康熙年间以诗书传家的亲王,突然被降为镇国公。原因仅仅是因为他的一个幕僚曾经在私下议论朝政。

1725年夏天,雍正在养心殿设宴,席间突然问起他的几位兄弟。侍立一旁的太监支支吾吾地回答:"都...都在他们自己的府邸里......"

这场家族悲剧不仅仅局限于皇子之间。远支宗室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以简亲王雅尔江阿为例,这位济尔哈朗的曾孙,因为一封来历不明的告密信,就被削去了世袭罔替的特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一向小心谨慎的福全家族也未能幸免。这位裕亲王的后人,虽然几代人都谨守本分,却还是在一场无端的牵连中失去了世袭的爵位。

1726年的一天,乾清宫外闹哄哄的,原来是几位宗室王公的家眷前来叩门求情。雍正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此事已定,不必再提。"就此打发了这些哭声震天的妇人。

到了1727年,朝中已经很少能看到宗室王公的身影了。那些昔日在康熙朝呼风唤雨的勋贵,如今要么蛰伏在自己的府邸中,要么已经被发配到了边远之地。就连春节这样的大节日,王公们也不敢轻易踏入宫门一步。

三、朝堂风云:忠臣的意外结局

1728年的一个冬日,养心殿内灯火通明。这一天,雍正召见了他最信任的大臣隆科多。在朝中,谁都知道隆科多是雍正的亲信,雍正甚至当众称他为"舅舅"。可就在这天的召见后,这位位极人臣的大员再也没能活着走出养心殿。

说起隆科多,那可是雍正登基前的头号功臣。1722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夜晚,正是他带着人马,悄悄潜入乾清宫,替雍正拿到了传位诏书。当时的宫人都说,要不是隆科多在关键时刻力挺雍正,这江山的主人可就说不准了。

可谁能想到,这位开国功臣竟会落得如此下场。据说那天在养心殿,雍正拿出了一摞奏折,里面全是关于隆科多收受贿赂的罪证。这些奏折有一部分还是出自隆科多的亲信之手。

但隆科多的案子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1726年,另一位雍正的亲信年羹尧也倒下了。这位带兵打仗无往不胜的大将军,在朝廷里同样是位呼风唤雨的人物。

年羹尧的案子比隆科多更耐人寻味。那时候,年羹尧正在西北前线抗击准噶尔部。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打开一看,竟是雍正的口谕,让他火速回京述职。

当时正值军情紧急,年羹尧想着等打完这一仗再回去。哪知道第二天又来了一道谕旨,言辞更加严厉。无奈之下,年羹尧只得留下兵权,星夜赶回京城。

谁知这一去,就是一场灭顶之灾。年羹尧刚进京城,就被人告发贪污军饷、欺君罔上。更要命的是,有人检举他在军中骄纵跋扈,有"拥兵自重"之嫌。

1728年正月,年羹尧在狱中以自尽谢罪。这位曾经的战功赫赫的将军,连个体面的死法都没有。宫里的老人说,年羹尧死后,雍正走到御花园的梅林边,久久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这两个案子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私下议论,连隆科多和年羹尧这样的功臣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还有谁敢在雍正面前放开手脚做事?

到了1729年,朝廷里的气氛变得格外诡异。大臣们上朝时总是低着头,生怕说错一句话。就连上折子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字里行间透露出什么不该说的话。

这种氛围一直持续到雍正末年。据说雍正临终前,曾对身边的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君者,岂能轻信人言?"这句话后来被记录在《清实录》里,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724年的一个深夜,养心殿里依旧灯火通明。宫里的太监们都知道,皇上又在批阅奏折。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可雍正却坚持每天工作到深夜。据当值太监后来回忆,那些日子里,养心殿的炭火从未熄灭过。

宫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天晚上,雍正都要在御案前批阅大量奏折,直到夜深人静。一位老太监曾偷偷数过,皇上的案头常常堆着七八十本奏折,有时甚至超过百本。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奏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基层官员待遇的。1725年春天,江南一位县令上书,说当地官员俸禄太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雍正看后立即批示:"着令户部议奏提高地方官俸禄事宜。"

这一年,雍正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给所有七品以下的官员加薪。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仅如此,他还下令给地方衙门拨付公费,用于支付办公用度。

有趣的是,雍正对基层农民的疾苦格外关注。1726年夏天,直隶发生旱灾,雍正派出大臣四处查访灾情。一天,一位老农在路边拦住了钦差大臣,说自家的地被大户侵占了。这件事很快传到雍正耳中。

第二天,雍正就下了一道特别的谕旨:凡遇土地纠纷,一律从农民利益出发处理。这道谕旨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它打破了官府向来偏袒地主的惯例。

1727年的一天,雍正在批阅奏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方官员经常用"民不举报"来搪塞上级的质询。于是他立即下令在各州县设立申诉箱,让百姓可以直接向朝廷反映问题。

这个举措很快收到了效果。据统计,仅1728年一年,通过申诉箱上达朝廷的民情就有数百件。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让雍正能够及时了解到地方上的真实情况。

雍正还有个特别的习惯:每逢节日,他都要让内务府准备一些银两,分给宫中的低级侍从。据说有一年除夕,他甚至把自己的一件貂皮大氅赏给了一个在风雪中值守的老太监。

这位皇帝对待百姓的态度也很特别。1729年,他在一道谕旨中写道:"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落实这句话,他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收集民间疾苦。

到了雍正后期,朝廷每年都会拿出一笔专款,用于救济贫困百姓。这笔钱被称为"惠民银",专门用来帮助那些无法维持生计的家庭。宫中的档案显示,仅1730年一年,朝廷就发放了近百万两惠民银。

五、历史的评说:功过是非

1735年十月初四的那个夜晚,圆明园内一片肃穆。雍正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城里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也有人说他对待兄弟太过残忍。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宫里的老人都说,雍正在位的十三年,可谓是大清朝最忙碌的十三年。每天天不亮,养心殿就灯火通明,雍正批阅奏折的声音常常能持续到深夜。在他的治理下,国库收入从康熙末年的两千余万两增加到了四千多万两。

1731年,一位叫张廷玉的大臣在奏折中写道:"自皇上即位以来,吏治肃清,民生富足,实为百年难得之盛世。"这份奏折被收入了《清实录》,成为后人评价雍正政绩的重要依据。

然而,雍正的严苛作风也给他留下了不少骂名。1732年,他下令处死了自己的亲信年羹尧。这位征战沙场的功臣,最后竟在狱中自尽。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雍正过于多疑的表现。

到了乾隆年间,史官们在编写《清史稿》时,对雍正的评价颇为微妙。他们一方面称赞雍正"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另一方面又说他"疑心太重,待人太苛"。这种矛盾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人对雍正的复杂态度。

1736年春天,新任皇帝乾隆在翻阅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雍正生前常用的那把批阅奏折的朱笔,笔头都磨得只剩下短短一截。这个细节后来被记入《清宫档案》,成为雍正勤政的一个生动注脚。

雍正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大事:整顿吏治。他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严查贪官污吉。据统计,仅1733年一年,就有三百多名官员因贪污受贿被革职查办。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

不过,雍正对待贪官的手段也受到了非议。1734年,他下令将一位贪污的知府凌迟处死,罪名是"贪赃枉法,欺君罔上"。这种严厉的处罚方式,让不少官员对他产生了畏惧心理。

到了民国时期,历史学家们对雍正有了新的评价。有人说他是个能臣,把持国家大权有方;也有人说他太过严苛,缺乏仁君的宽厚。但无论如何,他为大清盛世奠定的基础是不容否认的。

多年后,在圆明园的废墟中,人们发现了一块刻有雍正遗训的石碑。碑文上写道:"为君者,当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为父母。"这句话,或许是理解这位争议皇帝的一把钥匙。

0 阅读:92
尹相强说历史

尹相强说历史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