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后,章邯明明还手握重兵,为什么最后选择不战而降了呢?

尹相强说历史 2025-04-11 18:13:54

巨鹿一战天下惊,惊啥呢?其实都是惊讶和恐惧于项羽在军事上无与伦比的硬解能力。

这一惊,惊出了什么样的好效果呢?两个方面:

第一是反秦的统一战线终于正式形成了。此前的各国反秦虽然不能说是并非真心反秦,但各自为政、心怀鬼胎是跑不了的,表面上是一致反秦,但内心之中是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当反秦领袖但又谁都不服谁。但是项羽一战把自己打成了当之无愧、让人信服的反秦领袖,反秦诸侯终于不再无组织、无纪律了。

第二就是秦将章邯终于不觉得反秦义军是一群可以各个击破的乌合之众了,没有项羽这惊天一战,反秦义军就必然是章邯挨个收拾的待宰羔羊。但是项羽一战逆袭,反过来让章邯变成了被围剿的对象,这对敌我双方的心态和局势都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话不多说,咱们继续往下聊。

巨鹿之战后,章邯因为项羽打出了过于迅猛的摧枯拉朽之势,所以根本就没来及从楚军后背对楚军发起攻击。所以在王离兵团覆灭以后,只能惊恐不已地退兵棘原构筑防线,以待战机。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休整军队并对诸侯联军进行了整编,也率军开始追击章邯兵团了。在渡过漳水之后,在漳水南岸与章邯军形成对峙之势。

章邯继续成熟持重地收缩防线,退到了今天的安阳(非项羽之前的安阳)。为啥呢?因为秦军当时在后秦补给上还是有优势的,退守安阳可以拉长盟军的战线、增加他们的消耗。这就是兵家所说的“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牢牢掌控战场的主动权”。

这就是章邯能够被称之为名将的根本原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为将者的必备素养,也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将略。

身为军事将领,其实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像项羽那样去纵横天下的,咱们不能把自己想象成无坚不摧的坦克,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是直接碾压过去。而是要在复杂的战局之中,迅速而又冷静地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在消耗敌人的过程之中找到最高效的取胜之法。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章邯所有的军事表现。

陈胜的义军渐成燎原之势时,临危受命的他是怎么打的?先是领军到函谷关救急,击退周文军之后,立马停下来整军。然后火速追击,一举击溃周文和吴广的部队。进而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继续扫清那些小股义军势力。

清除陈胜这面反秦旗帜之后,当时六国已经复国。章邯其实是在重走秦并天下之路——先灭韩魏、再北击赵燕、随后南下灭楚、最后占领最东边的齐国,战略思路相当的清晰。

因为韩地当时大部分还在秦朝手里,相当于是秦军的滩头阵地,所以章邯的第一个打击对象就是魏咎复国的魏国。相当干脆利落,围点打援、以逸待劳,有援军来咱就打援军,没有援军来咱就活活困死你魏国。最后,在章邯击溃齐楚联军之后,魏咎开门投降,魏国率先覆灭。

灭魏之后,按照正常的思路是不是应该去灭赵了?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时王离的长城兵团从在火速南下,所以北面战场并不一定是当务之急或者并不需要章邯费多大的心,相反齐国的国王田儋已经战死,只有田荣率残兵逃到了东阿,这正是一举灭齐的好时机。所以,章邯立马率军急行军到东阿城包围了田荣。就这种精准的判断力,章邯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名将了。

如无意外,齐国就是第二个魏国,田荣就是第二个魏咎。但田荣这个无情无义的小人就是运气极好地遇到了横空出世的项梁叔侄,从而救了田荣和齐国一命,也扭转了抗秦的被动局势。

所以,历史有时候是相当讽刺而又幽默的。比如刘邦的一生之敌是谁?项羽!但他这一辈子那么多贵人之中,谁又是他最大的贵人呢?还是项羽!说句心里话,咱也不是看不起刘邦,但若没有项羽,就刘邦那种缺乏硬解能力的状态,秦朝是根本推翻不了的。

东阿城下,章邯应该是吃到了人生的第一场败仗。但是看看章邯,随即便甩出了堪称教科书的顶级示范。败而不乱地退兵了,被项羽追击在城阳再次吃了败仗,依然能够保存实力在濮阳构筑牢不可破的防线。这才是真正的名将,永远进退有度,永远不会一败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土崩瓦解。理解了这一点,大家可以再去看看后世的诸葛亮,其实也就是这样顶级的军事家,北伐虽然因为对方避战或者对方兵盛,势不在己,必须退兵,但从来没有能从追击诸葛亮身上讨到便宜。

朋友们,追求成功的朋友们,再强调一次,一飞冲天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立于不败之地才是我们能够潜心经营和把握的。

有些人败了就再难翻身,有些人败了却能随时抓住机会对敌人进行反杀,章邯就是极其难得的后者。败退濮阳的他最终抓住了项梁的战术漏洞,在定陶一战彻底摧毁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项梁兵团。啥也不说了,就是一句话,章邯真的很牛!

楚国打退了、齐国打残了,章邯再次把战略目标瞄准了北方以赵国为主体的诸侯联军。尽管咱们之前也分析过,章邯当时最正确的战略选择是乘大胜之机对楚国进行狂风暴雨的穷追猛打,让王离的长城兵团和北方同盟军再鏖战一段时间。但是,话说回来,当时也确实是灭赵的大好时机,所以章邯选择挥师北上去配合王离灭赵,也算不上是什么昏招。只是章邯算对了所有因素,却唯独没有没有算准千古无二的战神项羽,这种意外才是英雄对决之间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地方。

再来回顾一下章邯伐赵的战术设计,依然是可圈可点的。当时王离的长城兵团已经对北方联军打出了压倒性优势,这个时候,直接参战助力其实意义不大。能给王离兵团解决供给需求,帮助他巩固战略优势和心理优势,这才是长城兵团最需要的,也是对北方盟军最杀人诛心的。所以,章邯沿着黄河,从敖仓到白马渡构建了一道坚固的水路运输线,然后在白马渡北岸又集中兵力构筑了一条坚固的运粮甬道直达巨鹿。尽管章邯这个局被项羽给强行扎破了,但真的没有太大问题。

章邯虽败,但败给了项羽真的不丢人。咱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时代,谁碰上项羽都没辙。韩信在在垓下之战,如果不是遇到楚军是久战疲惫之师,不是汉军在撕毁鸿沟之盟后一路尾击楚军几百里,不是楚军的粮草、士气消耗殆尽,不是刘邦召集了几乎天下之兵,韩信能否在占据绝对兵力的情况下困住项羽,真的不好说!反过来比如韩信帮刘邦还定三秦之后,众叛亲离的章邯作困兽之斗,韩信和刘邦在短时间内就是拿他没办法。

总体来讲,咱们可以把章邯身上的名将素养总结为:如狼一样观察战场形势,逮到合适的机会,就闪电出击,绝不放过任何战机。但是没有什么合适的战机或者遭遇失利的情况下,赶紧回撤,吸引敌人跟着自己跑,在牵引敌人追击的过程中,整兵待敌,利用敌人的骄纵之心,

章邯退到安阳之后,终于跟项羽形成了对峙之势。

按照正常的节奏发展下去,刘邦那个老六压根就不要着急,你有的是时间去漫游世界,保证项羽是难以快速打进关中的,“先入关中者”非你莫属,因为你是天选之子嘛!只不过这个“天”是指楚怀王熊心那个名不副实的天下共主。

但是,没有点变故,秦末的历史能那么精彩吗?秦朝终于要像当初他们攻灭的赵国和楚国一样,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咱活够了,请给我一个痛快。

当时已经大权在握的赵高代表朝廷不停地给章邯施压了。就像当年赵王逼赵括、李牧主动出战和楚王逼项燕出战一样,下令章邯赶紧逆战扭转局势。

长城兵团已经覆灭,南越兵团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召回,章邯兵团就是你们秦朝最后的依靠了,你们居然这么逼着他去送死,这样的秦朝不亡,简直都没有天理了。

当然,赵高他们给章邯施压其实背后是有两个客观因素的。一是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本身就容错空间极低,按照军功制的极端逻辑,战败是要被追责的,王离已死,背锅自然轮到了还活着的章邯了;二是章邯其实是李斯的老部下,李斯已经被赵高清算了,冯去疾等一大批秦始皇时期的实权派老臣也基本上被清洗得干干净净了,赵高本身也是容不下章邯的。

如果章邯到另一个世界遇到李牧、项燕等人,应该是有共同话题的,直面的敌人是不可力战的,但是自己背后的管理层又不断进行政治逼迫,所谓“进也死、退也死”,如何是好呢?

章邯还是很慎重的,既不被逼暴走,也不坐以待毙,他第一时间派出了自己的副手司马欣(对项梁有救命之恩)去找赵高解释、去说明前线的特殊情况。

但赵高连接见司马欣的兴趣都没有,直接把司马欣晾起来了。我是要解释的吗?我要的是最终结果!

司马欣也是秦朝的老干部了,知道事非寻常,便托自己的老关系去打探消息,最后明确赵高是故意不见自己,想借此收拾掉章邯,便果断返回给章邯报信去了。

之前故意不见司马欣的赵高一听说司马欣跑了,立马派人去追杀司马欣。想置章邯于死地之心昭然若揭。但庆幸的是,司马欣也是一个谨慎的人,他抄了小路,逃过了赵高的追杀。

咱们在此多说一句,不管大家觉得暴秦该不该亡,但像赵高这样祸国殃民的小人永远是应该遭人唾弃的。三观不正的人,其实读史是没啥太多意义的。

司马欣逃回去之后,把具体情况如实跟章邯汇报了,希望章邯能早下决心:赵高奸臣当道,国无可救之法,不管咱们最后是胜是败,大概率是活不成了。您要就是想以身殉国,那就最后飞蛾扑火一次;如果您不想做无谓的牺牲,那就是考虑投降吧。

心乱如麻的章邯表示自己要单独思考一下。

这时,盟军那边也由赵国的丞相陈馀派人送来了劝降信,大致意思是以白起和蒙恬为反面案例,让章邯顺应时势向盟军投降,这样的秦朝不值得你效死。只要你投降了,咱们能保证你裂土封侯的至高待遇。

经历这么一正反刺激,章邯终于被迫向现实低头了,派人去项羽那里商谈投降条件了。

章邯为什么不直接向项羽投降呢?因为价值和价格往往都是逐步试探和讨论出来的!章邯若是直接对项羽下跪,他是不可能赢得项羽最起码的尊重的。这说明章邯是很聪明的。

那一直被人诟病情商太低的项羽呢?人家也是很聪明的。项羽并没有全盘接受章邯的投降条件,而是继续对章邯军保持进攻之势。啥目的呢?就是要击溃章邯的心理。第一,章邯当时手握20多万的兵力,家眷全部在咸阳为质,不把章邯的心态打崩,章邯的投降会充满许多变数的;第二,此时赵将司马卬自上党插进河内后方、张耳的小弟申阳也强渡孟津插进了洛阳开辟了第二战场,相当于已经对章邯形成了合围之势,主动权在项羽手里,必须要让章邯感觉到无力回天,才能彻底瓦解章邯讨价还价的心思。

所以,项羽又先后两次击败了章邯,逼得章邯无条件投降。

这个时候,项羽其实有两种选择,一是拒不接受投降,一是顺势接受投降,但史书给出了项羽接受章邯投降的理由:楚军粮少,遂许其降。

章邯投降后,把一切恩怨过往都推给了赵高等奸佞小人。而项羽也表现出了一个王者的大度,不但没有迁怒章邯曾经杀了他叔叔项梁,反而封他为雍王,留在军中待命。另外封司马欣为上将军,令其率领降军去反攻秦朝。所以,很多人说项羽睚眦必报,那是无稽之谈。

“章邯降、秦朝亡”跟当年的“李牧死、赵国亡”何其相似?历史就是这样具备惊人的对称之美!

至于后面秦朝灭亡的过程,咱们就不说了,回到本文的一个重要话题上来——为什么手握20万兵力的章邯最后会对项羽不战而降呢?

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前面提到的赵高以死相逼、项羽无可抵挡等等。但是我想跟大家解释的是,一个能力出众、实力尚存的人会在什么情况下放弃抵抗?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哀莫大于心死、人间不值得、生无所恋……这样的话,我相信大家一定不是第一次听到,但是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过其背后的为什么吗?

朋友们,没有人是真的愿意选择放弃的,放弃是一种妥协、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情感。恰如某首歌唱的那样——放手也是一种爱。

章邯的叛国投敌为什么很少引起他人的指责呢?因为这是他没有选择的选择!

所以,我们在看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时,行为表现本身确实很重要,但是它的形成逻辑是更重要的。比如某博士女网红,一天天的,跟个怨妇一样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说自己辞去高校的工作是被人所逼……但是生活真的逼你到了不当网红就不能活的地步了吗?当个高校老师都不能让你心满意足地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回报家人和社会,那究竟要怎样才能让你心满意足呢?是应该让千万粉丝为你那虚伪而又虚荣的生活无条件买单吗?

章邯其实可以甚至应该为国死节的,可是,那样的秦朝朝廷、那样的天下大势,他又真的有更好的选择吗?继续战斗,几十万秦军终将化为齑粉!已经摇摇欲坠、人神共愤的秦朝也必然轰然倒塌!他的继续战斗,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永远都是有黑白之分的,但黑和白永远都不是绝对的。为什么是黑?为什么是白?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也许,咱们仅仅是说也许,也许等到我们历经世事之后,才会明白“我们永远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里”这个相对的道理!

0 阅读:19
尹相强说历史

尹相强说历史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