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聊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后世人对项羽没能重用韩信感到十分的遗憾和气愤问题。
对于普通站在韩信角度的吃瓜群众,咱们要理解这种带有一定报复性和嘲讽性的情绪。很多小年轻在处理感情问题中就是会带着这种情绪和心态的,当初我和你谈恋爱,你没有好好珍惜我,结果多年以后,我混得很好了,甚至比你还混得好,夹枪带棒地讥讽你当年有眼无珠几句,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如果咱们真正有一定的管理团队和组建团队的经验,一定是能够理解项羽为什么不可能重用韩信的!破格提拔人才的第一原则是什么?是破格提拔之人是自己必不可少的冠军拼图、战略短板,俗称缺什么才会招什么。那么大家想一想,项羽本人就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军事指挥家,为什么非要破格重用跟自己同质化严重的韩信呢?
所以,很多时候,咱们有些时候要明白一些最简单的市场逻辑,有些人、有些产品,不是你自己说好就一定很好,必须要消费者迫切需要,且你确实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归根到底,韩信不是项羽的必需品。至少在军事上不是的!
至于项羽为什么不是特别需要兵仙韩信,咱们希望从一场名传千古的刺激大战说起,那就是巨鹿之战!
话说章邯这个秦朝最后一位名将在定陶之战要了楚军首领项梁的性命之后,认为楚国势力已经不足为惧了,于是便带领部下20万余众挥师北上了。因为北边尚有一个著名钉子户——赵国要解决。
当时的赵国其实正和一部分齐国、燕国势力在艰难对抗秦朝南下的长城兵团,王离的长城兵团也算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了,他们应付得相当吃力。所以分身乏术,根本难以对北上的章邯兵团进行有效的抵抗,所以导致章邯的北上如入无人之境。
章邯面对如此有利局面,自然也不会客气,秋风扫落叶般地攻陷了赵地最大城市邯郸,并毁其城墙,迁其居民至河内,相当于从根子上摧毁了这个反秦基地。才被推选为赵王不久的赵歇在两位拥立大臣张耳和陈馀的保护下,退到了巨鹿城(今河北邢台市境内)。
但面对几十万秦军的前后夹击,但凡有点自知之明的人都知道自己抗不了多久,所以赵歇便赶紧向其他各国求救。
赵国的求救有效不呢?必须有效!因为对于大多数弱势群体来说,抱团取暖都是本能的一种选择,田荣和孙权这种异类很少。所以就连刚刚遭受重大打击的楚国也派兵北上救赵了。楚国的救赵部队是由上将军宋义挂帅、次将军项羽为辅、末将军范增重在参与,总兵力5万人。反正,赵国兄弟们,我们楚国是尽了自己的心意了,至于能不能救得了你们,听天由命吧!
就这么看,可能还算是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但是吧,人性和人心都是很难窥探的,尽管天下诸侯纷纷出兵救赵,但是实际上大多都是做个样子以求面子上过得去或者看看是否有机会浑水摸鱼一把。
比如楚军就在老滑头宋义的带领下,刚到安阳(非今日之河南安阳,而是今山东曹县)就按兵不动了。楚军在宋义同志的命令下,在安阳停留了多少天呢?整整46天!这有半点救人如救火的样子吗?
这个时候,20多岁的小年轻项羽还很单纯,怀王不是派我们去救赵国盟军吗?不是还激励我们先入关中为王吗?咋就到了这个地方就不动了呢?所以便经常去催促宋义赶紧进军。
宋义本是项梁的部下,按道理项羽是他的少帅,但不好意思,项梁死了,人家现在心里只有楚怀王了。所以便跟项羽玩起了领导做派,说自己这么干是按军事理论课中所讲的“坐山观虎斗”来操作的。
这种忽悠小孩子的话自然是骗不了自带军事天赋的项羽的,因为安阳距离巨鹿的直线距离就有500里,隔岸观火也没有这么个隔岸观火法,因为隔岸观火的目的是选择更加便利的战场切入时机,是要保证能够实现快速反应的,所以观察距离一般不会太长。500里外隔岸观火,这在军事史上基本就没出现过。所以,项羽继续各种请战。
宋义恼羞成怒之下便开始拿领导身份压人了,下令:凡有猛如虎、狠如狼、贪如羊,不服从命令的,全部斩首!
宋义为什么会这么干呢?这个咱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这货大概率是为了前途和利益改弦易辙了,不跟项家混了,而坚决拥护楚怀王熊心全面打压项羽了。救不救赵对他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能让项羽上战场。职场之中的内耗,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宋义在安阳滞留这么长时间,总得干点什么事情吧?他干了,干了一件非常让项羽恶心的事情。众所周知,项梁的死跟齐国的田荣是脱不了关系的,宋义当时就跟在项梁身边,对这种恩怨是了如指掌的。但他居然私下联系了齐国,私下交易让他儿子去齐国当国相。反正这事,侮辱性极强!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终于让英雄少年要彻底爆发了。都知道世态炎凉,但谁又想到叔叔项梁一死,自己从当初众星捧月的少帅一下就变成了狗不理了呢?要想重返舞台,还得靠自己争取。所以,项羽趁着宋义亲自去送儿子到齐国就任而离开了楚军大营时,突然发动兵变,夺取了军权,并斩杀了宋义父子及其他异己分子。
项羽的兵变为何能成功呢?因为楚怀王熊心虽然在项梁死后对楚军进行了打散重组,但是楚军的基本骨架其实就是项家军,项梁叔侄在楚军之中的崇高威望是一下子削减不了的。
这里必须要简单介绍一下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范增,范增从之前的种种行为表现以及这次没有被项羽彻底清算来看,他应该就是一棵墙头草——谁赢,他帮谁。这一点,也是后面理解项羽跟范增之间关系的关键因子。
重新夺回军权的项羽,立马召集三军,宣布诛杀宋义是奉楚怀王之命,因为这货手握重兵而不思作为。然后在被推选为军事负责人之后,动员全军,表示好男儿就该浴血沙场,咱们应该让秦军见识见识咱们楚军的厉害。
这个时候咱们必须要看一看地图了。从安阳赶往巨鹿,黄河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安阳在河南,巨鹿在河北,不渡河是不行的。可是当时的黄河沿线已经被章邯布防了,用以保障黄河水路供给线的安全。
章邯的供给线设置是:将敖仓(著名粮仓)的粮食经黄河水运送到渡口(关羽的名战场白马渡),在黄河渡口建筑运粮甬道直抵巨鹿城下,经甬道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在巨鹿围城的王离兵团手里。
从这里咱们也可以看出,章邯无愧于名将称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章邯能够主动放弃进攻全心全意给王离的长城兵团打辅助,让长城兵团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保持对巨鹿城已经形成优势态势。这种战术配合意识不是一般军事将领能够具备的。
当时的巨鹿战场是什么情况呢?巨鹿城内的守军已经在王离长城兵团的持续猛攻之下渐感不支,完全是凭借强烈的求生欲在苦苦支撑,而且巨鹿城内的供给也到了无以为继的边缘。当时巨鹿城内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呢?就是巨鹿城北陈馀手里尚有约三万兵力,然后燕国臧荼带了3万人左右、张耳的儿子张敖带来了1万人、魏国跟齐国的田间凑起来大约1万人,也就是希望那总计大约8万的联盟军能牵制王离的长城兵团到其他援军参战,然后大家里应外合地破敌或者突围。
也就是说,秦军是在掌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围点打援,然后一步步耗死巨鹿城内的人。诸侯联军打是肯定打不过王离的长城兵团的,耗也是耗不过的,因为有章邯在源源不断地给王离提供后勤保障。
综合来讲,巨鹿战局几乎就是一个死局——8万诸侯联军冲不破长城兵团的防线,巨鹿城内的人也突围无望,而整个战场的南面,章邯兵团的20多万大军也沿着供给线布置了牢固的防线。
唯一破局的希望是有人如一把锋利的匕首先撕开章邯的防线,然后再在极短时间内击溃王离30万的长城兵团。这个可能性非常之小。因为章邯早已把账算得明明白白了,能渡过黄河去救赵的只有齐国和楚国,齐国刚刚经历内乱,田荣拥立的新政权根本无心抗秦;楚国刚刚经历定陶大败,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反击。
但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个基本无解之局硬是被神勇无双的霸王项羽给破了。
时间紧、任务重、形势越来越危急,巨鹿城中的赵王赵歇和张耳等心理承受不住,派人不断催促城外陈馀主动出兵接应自己突围,陈馀各种拒绝出兵,最后是迫于政治,让赵王使者陈泽带着5000兵力去解围,结果不出意外地被王离给收割了。这样就弄得各方诸侯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了。这样下去,巨鹿战场要不了多久就会以诸侯联军崩盘而告终的。
紧迫形势交给项羽的任务就是如何快速直插敌人的心脏?所以他不能率部向西渡河,因为那样会被章邯的防线拖住。经过仔细的盘算,项羽最终决定绕路从齐国济北郡的平原津(山东平原)渡河。
虽然项羽这个进军路线必须要借道齐国,而齐国的田荣又跟项家军不对付,但这是抗秦大业,田荣还是不敢公然阻击项羽的,否则他将成为天下公敌。另外,济北郡当时掌握在田安、田都手里,这哥俩和田荣不是一路人,而是跟被打跑逃到赵去投奔田间的田假关系亲密,他们没有理由不给北上救急的项羽提供便利。
后面果然一切如项羽所预想,田安和田都将平原津让给项羽过河了,而田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项羽在他的地盘穿插行军了。
从平原津渡河有啥利好因素呢?两个方面:一是章邯的防线不可能无限拉长,所以没在平原津对岸布防;二是章邯早已认定齐国不可能出兵,所以不会想到楚军会从那个方向攻过来,能够打秦军一个出其不意。
楚军到达平原津之后,项羽果断命令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先头部队先行渡过黄河,然后过河之后不作任何停留,直插秦军的运粮甬道,相当于从中切断秦军的供给线。开辟滩头阵地后,死战不退,等待项羽亲率后续部队参战。
这种打法其实就是所谓的扎钉子打法——先在敌人的阵营中扎一颗钉子,然后死战不退以打出“中心开花”的局面。这种战术的风险性是极高的:第一你不一定扎得进去;第二你扎进去之后很容易被人家直接吞了;第三你的后援部队必须要及时赶到。总之对于先头部队的突破性和柔韧性、以及前后军的配合度都是有极高要求的,一个细节没做到位,先头部队就相当于给敌人送菜了。
这个时候终于到了全面体现楚军硬战素质的时候了,先锋军的领军人物是英布和蒲将军,这俩人都是骁勇悍将,率部渡河之后,就以雷霆之势直接截断了章邯的补给线,然后依靠有限的阵地顽强地抵抗秦军汹涌如潮的包围反击,为项羽拿三万部队争取时间。
就在章邯源源不断地调集防线上的兵力准备吞掉英布那两万兵力时,项羽率领剩余的三万楚军及时赶到,跟英布来了一个里应外合对冲。
但是这就代表楚军必胜吗?没这么简单,对面的章邯也是名将,人家是火速聚集十几万的兵力,完全可以背靠背地分头迎敌,还能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里边2万、外边3万嘛,背向各布置大几万兵力,不就行了?
可章邯遇到了的这个时代乃至整个历史的硬战之王,最后项羽硬是凭借五万兵力凿穿了秦军的阵营,击溃了十几万秦军。
此战的要点是什么?一是找准合适的渡河点;二是找准可靠的尖刀插入敌人腹心;三是最后加入的部队有迅速终结战局的恐怖战力。不然,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大家不要去说项羽打仗全靠蛮力和勇猛,只知道猛冲猛打,人家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都是修为极高的。
章邯被击退之后,相当于王离的长城兵团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夹心饼了。但这真的就意味形势急剧反转吗?其实优势还是在秦军手里。王离他们之前都是处于供给饱和的状态,即便供给线被切断了,他们短时间内也不会闹粮荒,而且巨鹿城内的赵军早已快熬不住了。另外他们有三十万兵力,完全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来拒敌,然后加紧对巨鹿城发起进攻,只要拿下巨鹿城,不又可以扭转局势了?再说,人家那么强劲的大兵团,一旦发现情况不对,边打边撤,也不一定能拿他怎么样。
所以章邯一点都不急,心安理得地退兵了。按照章邯的惯用打法,他这次退兵大概率是想故技重施地勾引项羽追击他,然后出其不意地杀个回马枪。
按照章邯的布局,即便项羽不追击他也没事,王离那边目前没问题,只要他顶住了项羽的攻势,他就可以以彼之道还治其身,也给项羽来个内外夹击。
总而言之,战场交战其实是要看高手过招才有意思。战术推演才有空间嘛!
战神项羽是不会按照章邯的节奏来的,人家在击退章邯之后,不让部队作一分钟休整,能丢的东西都丢掉,以最快速度渡过漳水去跟王离决战。渡过漳水后,项羽为了给将士们贯彻一往无前的思想,下令凿沉渡船、打破锅釜,每人仅仅允许带三日口粮前进。这便是历史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这是一种态度和决心、信心和勇气,但也是带有巨大的危险性的,如果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而陷入所谓的拉锯战,那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大家采用这种方式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来,没有项羽这样的金刚钻,就不能揽巨鹿之战这样的瓷器活。
过了漳河之后,项羽直接简单粗暴地向王离冲杀过去,就连整理阵形都给省了,没啥套路就是硬碰硬。
王离组织重兵就行阻击,但是项羽实在太猛,根本就挡不住,项羽带领部队变成一把锋利的匕首,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就这样,项羽来回穿插,把王离的阵型冲得稀烂。
秦军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恐怖的人和部队,终于开始溃散了。
与此同时,之前一直作壁上观的诸侯联军终于克服了恐秦心理,出兵响应了。最后,在赵军、燕军、齐军和楚军的联合攻击下王离大军溃败,王离被擒、副将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而死,长城兵团灰飞烟灭。
巨鹿之战,项羽连续两次率领几万楚军击溃数十万秦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硬战之王呀!这就是早两千多年向我们展示什么叫大规模特种兵作战呀!
这一战,基本上打掉了秦朝的抵抗意志;这一战,基本打服了天下诸侯。战后,各路诸侯战将去项羽的营帐拜见项羽,“无不匍匐前行”(大老远就跪下了),异口同声地尊称项羽为项王。
说句心里话,古往今来,能够一战打出项羽这般效果的,其实并不多。比如同时代的韩信“背水之战”一战灭赵,有这效果吗?不是同一个味道呀!
后世人皆因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而多有微词,但是却不知道高贵的灵魂和世界是接受不了苟且的。咱们真的要学会去尊重那些失败的英雄,去对别人的优秀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读历史,少以自以为是的功利思想去读,多尊重事理、人情。
巨鹿之战,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