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的战地摄影之旅
1985年12月,王红终于加入了前线,作为一名摄影干事随军前往最前沿的阵地。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机会,也意味着他将亲眼见证战争的真实面貌。当时,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年轻的摄影报道员袁熙,二人一起开始了这段前线生活。
初到前沿阵地时,王红的心情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激动,反而有些困惑和震惊。眼前的一切与他之前所设想的完全不同。那些士兵穿着相同的颜色的大裤衩,光着上身,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胡子杂乱,几天都没有刮过,面容上写满了疲惫。
王红曾幻想过战士们英勇无畏、神采奕奕的模样,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告诉他,战争远比他想象的更加艰苦。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简单的方式生活着,保持着极大的耐性与决心。尽管身处困境,他们依然在努力着,心中并没有丧失希望。
他发现,士兵们并没有整齐的军服,每个人的穿着、发型、胡子和皮肤的状态都不同。这里没有什么荣誉的装饰,一切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下,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调整。虽然士兵们看上去有些萧条、懒散,却依旧保持着不屈的信念。这种气氛与王红之前所听闻的豪壮英雄形象截然不同,倒像是一个个平凡人,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为了家国的未来,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红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些士兵身上,他通过相机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他突然明白并非每一个战士都在书写英雄传奇,也并非每一个战场都充满着轰鸣与硝烟。有时,战争的残酷在于长期的磨砺与对生活的极限挑战,而这些,远比短暂的辉煌更为可怕。
特功五连的拔点任务
有一天,王红随军前往“特功五连”进行拍摄。当时,特功五连正在执行一项艰难的任务——拔点。
为了表达对这些即将出征战士们的敬意,特功五连特别准备了茅台酒,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壮行酒。在那个年代,茅台酒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奢侈的物品,能在战前拥有它,已是难得的奢华。
王红站在现场,手中的相机不停地点击快门。他看到张璋,作为演出队的队长,带着几名女兵一起为士兵们倒酒。张璋的动作十分稳重,每倒一杯酒,都小心翼翼地递给面前的战士。尽管现场气氛非常严肃,但能看到女兵们手中端着酒杯,还是带来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感。王红把镜头对准这一刻,迅速按下快门,照片中,战士们的面容在灯光下显得尤为鲜明。
随着酒杯一杯接一杯的递送,气氛愈发紧张。一名突击队队员站在队伍中间,双手紧握着枪,显然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王红可以清楚地听到他的骨节发出的啪啪声,那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异常清晰,几乎能感受到那股从内心深处传来的不安与紧张。
政治部主任见状,脸上的表情略显关切,随即开口安慰道:“憋不住就喊出来吧。”话音刚落,这名队员终于忍不住,一声震耳欲聋的“啊——”猛然从喉咙里发出,声波迅速划破了现场的静谧。然后,队员猛地停住,眼神有些空洞,似乎也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情绪化的声音。这一瞬间,王红迅速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捕捉到了这一带有极强情感冲击力的画面。
敬酒的过程中,徐俊站了出来,步伐稳重地走向前方,接过了首长递过来的茅台酒。茅台酒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奢侈品,许多战士们平时都难得见到。站在徐俊面前的首长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徐俊接过酒杯时,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杯中的酒,似乎是准备迎接这一刻的庄重。他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杯中的酒在他嘴里迅速吞下。
照片中,徐俊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几乎是用力盯住了镜头,他的表情显得格外凝重,这张照片也成了这次壮行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镜头之一。
20多年后,当王红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时,他的眼前闪现出许多回忆。徐俊的爱人看到照片后笑着调侃道:“瞧你那个样儿,不就喝点茅台嘛,看把眼睛瞪的。”那些年,徐俊和其他战士们都在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
战地的生死瞬间
1985年10月13日的夜晚,王红随队参加了“兰剑-B”行动。这次行动的规模庞大,约有200余名队员参与,阵容包括第一、二、三突击队以及穿插、救护等多个分队。每一名队员在出发前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纷纷留下遗书、遗照、录像和录音。
在这场极为紧张的战斗开始不久,王红便将目光投向了副队长罗卜基。罗卜基身穿作战服,全身挂满了炸药包,步伐稳健地从屯兵洞中走了出来。他的脸上挂着一抹青涩的笑容,那笑容看起来不符合周围的严肃氛围,甚至有些与环境格格不入。王红迅速举起相机,抓住了这难得的瞬间。镜头中的罗卜基,虽然全身准备投入一场生死考验,但他依旧面带微笑,看似轻松。
罗卜基注意到了王红的相机,他稍微有些犹豫,试图用手遮挡镜头,仿佛不想自己的这一刻被永远记录下来。王红看到这一幕,心中微微一动,但还是迅速拍下了这张照片。罗卜基低声说道:“这照片拍了也没用,因为我一定等不到照片洗出来。”他的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王红,王红立刻郑重其事地答应:“我一定把照片给你。”
命运的残酷让王红未能履行对罗卜基的承诺。几天后,罗卜基在一次突击中成功俘虏了越南士兵。在押送俘虏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被俘的士兵,他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将自己置于炮弹射击的范围内。就在那时,一枚炮弹的弹片击中了他的身体,重伤不治,最终壮烈牺牲。王红虽然完成了对自己承诺的履行,按时将照片洗出来,却未能亲手将这张照片交到罗卜基的手中。
王红所拍下的这一刻,定格了这位年轻战士最英勇、最坦然的瞬间。即使罗卜基未能亲自看到这张照片,但这张照片却成为了王红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成为了他对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永久记忆。
转业后的不言往事
1996年,王红转业到了珠海的一家媒体工作,开始了与前线完全不同的生活。在这个新的工作环境中,王红很少提起自己曾经的战地经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曾是前线的摄影干事,也没多少人了解他曾亲眼见证过那些生死瞬间。面对同事们的日常工作,他的态度一贯认真且尽职,他的摄影作品一张接一张,每一张都透露着一种专业的力量。
王红的同事李波回忆道:“一堆片子中,你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王红拍的。”这些话并不夸张,因为王红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带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感,那些作品里深沉的气息仿佛能穿透时光,带领观者回到那些远去的年代。虽然他不再是战地记者,但王红的镜头中依旧能捕捉到战争的印记。
2007年,王红决定将自己拍摄的战地照片带到了平遥国际摄影展。他并没有想太多,或许是想给这些曾经的作品一个机会,让更多的人看见那些曾在战火中生活过的人和事。没想到,这些照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很多观众看到这些照片时,甚至有人称它们为“出土文物”。
在平遥国际摄影展的舞台上,王红凭借这批作品获得了优秀摄影师奖。奖项的背后,是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更是对那个年代,那个战场上每一位战士、每一个摄影师、每一个记录者的致敬。随着展览的持续,王红的照片不断地被观众细细品读,许多人对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
2008年,王红终于把那张未能送到罗卜基手中的照片交给了他的父母。照片里的他,仿佛活生生地站在那里,充满力量与希望。
罗卜基的父母看到这张照片时,泪水顿时涌了出来。他们无声地哭泣着,那些沉默的泪水背后藏着无尽的思念与痛苦。然而,除了痛惜失去的儿子,他们更感激王红。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王红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张照片,直到今天,它才重新回到了他们的手中。
几个月后,王红再次回到了老山。时隔二十多年,战场的风貌早已发生了变化。他站在曾经的驻地处,四周安静而陌生,唯一没有变的是那片土地。尽管周围的一切都已不复当年,但王红依旧能从这片大地上感受到曾经的震动与回响。
参考资料:[1]今日老山[J].党政论坛,1994(9):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