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亲人,要想赶紧回家,苏轼《华阴寄子由》

凝萨 2024-11-25 04:06:55

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

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里堠消磨不禁尽,速携家饷劳骖騑。

嘉祐二年,苏洵、苏轼、苏辙同时参加礼部考试,父子三人进士及第,成为京城中的名人。由于苏轼、苏辙的母亲过世,父子三人立刻赶回家乡治丧守孝。到了嘉祐五年,苏轼兄弟重返京城等候朝廷任命。由于他们还要参加制科考试,不想离京于是没有赴任。制科考试与科举考试不同,相当于优中选优的选拔考试,参加考试的人要有进士出身,还要有朝中官员推荐才行。皇帝出题,选拔过程严谨公正。

制科考试成绩以第三等为最优,第五等为差。在这次考试中,苏轼名列第三等。不要小看这个名次,宋代自从举办制科考试以来,能够名列第三等的只有两个人,分别是苏轼和吴育。也就是说,苏轼在皇帝主持的选拔考试中名列第一,立刻受到了皇帝的青睐。《宋史》中记载,皇帝想要让苏轼好好历练,留给子孙当宰相用。

嘉祐六年,苏轼被派往凤翔府任职,他和苏辙在京城西门告别依依不舍。到了凤翔府之后,苏轼遇到了一个难缠的上司叫陈希亮。陈希亮和苏轼是同乡,由于两人性格不合矛盾不断。陈希亮不满意苏轼的工作态度,苏轼对陈希亮的各种安排极其抗拒。一直到很多年以后陈希亮过世,苏轼才知道这位老乡是为了磨炼他的性格。苏轼在制科考试中表现出直言极谏的性格,陈希亮希望让苏轼变得稳健一些。

遗憾的是,苏轼年轻气盛没有体会到上司的苦心。面对与上司之间的矛盾,他决定一走了之,主动离职。离开凤翔府后,苏轼前往长安,游历名胜古迹打算化解一下心中的积郁之气。时至岁末,长安周围天寒地冻,并不适合游玩。苏轼想家了,他把思乡之情写成一首诗寄给了苏辙。

诗中写道,在外为官三年有余,每一天都想着回到家里。做梦的时候,还在惦记回到家乡这件事。寒冬腊月孤身在外,顶着漫天飞雪四处漂泊。苏轼漫游华山、嵩山、太华山,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壮美景色。山中没有绿树浓荫,凸显出高山的气势。不要在外漂泊了,游历之后思乡之情根本没有缓解。想了又想,苏轼决定立刻带上行李,骑上快马赶回家乡。

苏轼的愿望没有实现,皇帝召苏轼回朝。皇帝想让苏轼去翰林院任职,韩琦觉得苏轼还需磨砺,于是苏轼被派往京城直史馆。不久之后,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团聚了,也能回家了。只不过这次归家之旅让他们兄弟二人无比悲伤。

0 阅读:2

凝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