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网友可挑剔,有人讲新《三国》不好看,比不上老版的《三国》。不过不管是哪个版本,哪怕是去读原著小说,都会有这么个感觉,那就是读者和观众的“站位”是一样的。
这么说吧,如果能穿越到三国,你会选择站在哪一方?好多人都会站刘备那边。当然,也有人站曹操那边,主要是佩服曹操的英雄气魄。可站在东吴孙权那边的人就很少。
这就有了一种共识,所有人都认为吴国不行,成不了什么大事。
但实际上,在三国里,吴国的本事老是被人给忽略掉。咱就看看三国中的那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这三方,每家都打了两场,曹操是一胜一负,刘备也是一胜一负,可吴国,两场仗全赢了。吴国的实力可不能小看。
嘿,你知道吗?都说江东这个地方,那可是自古以来就盛产少年英雄!孙家在江东经营了三代,守着长江这个天然的险要地势。他们手底下还有江东十二虎臣,像周瑜、鲁肃那都是相当出名的。孙权更是厉害得很,是一代了不起的枭雄,就连曹操都忍不住感慨:生儿子就得像孙仲谋那样才行!
但可惜,人们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错觉,一提到三国,就感觉吴国有点“弱”,甚至认为吴国老是偏安一角,就守着自己那点儿地盘,除了攻打合肥之外,几乎就没发起过什么主动进攻的战役,夺取荆州还用的是非正当手段。
到底是哪儿出问题了?
孙权可是东汉末年吴国政权的真正缔造者。他爹孙坚和兄弟们费了好大劲儿才打下江东这片地盘,到孙权接手的时候,局势已经动荡得不行了。孙权的“智慧”那是明摆着的。
他打小就被人叫做“小霸王”。那时候曹操派人到吴国来,他就来了一场演讲,把那说客惊得不轻。孙权长大以后,可把自己的智慧用到了极限。
孙权刚即位那会,东吴内部好多人都不服气,政权也不稳固。孙权当时才19岁,可人家果断地采取了不少措施。
就像孙权拜张昭为师这件事,这特别能显示出孙权善于借助贤才的本事。张昭,他可是徐州出了名的贤明能干的名士,他代表着北方士大夫那帮人,逃难逃到江东来了。孙权心里清楚,要想让江东的基业稳稳当当的,就得让这些逃难来的士族心里踏实,所以孙权就到处招揽贤才,像诸葛瑾、鲁肃、陆逊这些名士都被他请来。这么做,不但让江东士族的心安定下来了,还让江东的政局变得更稳固了。
还有,孙权特别信任周瑜这些将领,还重用他们,这就表明孙权在任用旧将这事儿上很明智。周瑜可是跟孙策交情特别深的大将,他就代表着孙吴的旧将们。孙权让这些旧将带着兵打仗,就把庐江太守李术发动的叛乱给平定了,还把宗室动乱给压下去了,山越那些人也被剿灭了,这么一来,东吴的军民信心一下子就起来了。孙权这么明智地任用旧将,给后来东吴和其他势力对抗打下了特别坚实的基础。
当然了,用人这方面孙权做得可太恰当了。刘备晚年攻打东吴的时候,局势那叫一个紧张。这时候,有大臣诸葛瑾被人诬告,可孙权对他那是非常信任、特别宽容。
孙权特别相信诸葛瑾对自己的忠诚,在危急关头,还维护了诸葛瑾的名声,这就显示出孙权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着独特的智慧。这种信任,在政治方面把上下级关系巩固得牢牢的,也给吴国的长治久安打下了根基。
曹丕在魏国称帝之后,孙权就派赵咨作为使臣前往魏国。曹丕见到赵咨就问:“你们吴王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主公?”吴国使臣赵咨回答说:“那可是个聪明又有仁德和智慧,有着雄才大略的主公。”
魏帝让他详细说说,赵咨就讲了:“在民间把鲁肃吸纳进来,这说明孙权聪慧机敏;从行伍里提拔吕蒙,这表明孙权善于识别人才;抓到于禁却不伤害他,这体现出孙权性情仁慈;拿下荆州都没怎么动兵流血,这足以见得孙权智谋很多;占据三州之地还能对天下有想法,这就显示出孙权势力强大;暂时向陛下您低头屈服,这也能看出孙权策略高明。”从这就能知道,当时孙权治理吴国,在国内和国外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魏蜀吴三国将领的不同之处咱先来讲讲刘备。
刘备刚起兵那阵儿,有一回在街上碰着徐庶了。徐庶就说刘备骑的那匹马,眼睛下头有一道泪痕似的东西。徐庶还出主意,说把这匹马,就是的卢马,送给仇人,等马把仇人给伤着了再弄回来,那就啥事没有了。可刘备一听就说:“这种缺德事儿,我刘备可坚决不会干的!”就从这儿,就能瞧出刘备是啥样的人了。
刘备常说“能服于人”,就连临终时在遗言里也说了“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样的话。
根据史料的记载,刘备从公孙瓒那儿把赵云给“借”过来之后,还跟赵云一块儿睡觉,为啥?就是因为刘备特别喜欢赵云。于是刘备就说:“打这儿起,刘关张就变成四兄弟。”
那可不,刘备结交诸葛亮的时候,那可真是“以德服人”,从隆中对里就能体会到这点。话说回来,这和刘备的出身有不小的关系。跟曹操和孙权比起来,刘备出身可寒酸了,就只有个“皇室血统”,还被人瞧不上。所以刘备这辈子,估计是把刘邦、刘秀那样的人当成榜样了。他临死的时候,让阿斗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汉书》。这也能看出来刘备挺看重榜样人物的,他一直都是靠德行让人服气的。
在政治理想这方面,刘备是有民心根基的。和曹操比起来,刘备更具“政治合法性”。于是他就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四处招募兵丁,收揽人心。他遵循的指导思想就是他信奉的儒家那一套“以德服人”的理念,很明显,刘备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
但这也有不好的地方,关羽和张飞一死,向来重义气的刘备就突然没了理智,把全城的兵力都集合起来去攻打东吴,结果输得很惨。
总的来讲,刘备真的是个很棒的君王。他当政的时候,那可是最受全天下人拥护的,并且还开辟出了一片地盘,给兴复汉室打了个好基础。
咱们再来瞧瞧曹操。
曹操一开始能有自己的地盘,关键就在挟天子令诸侯。要是说刘备靠德行让人服气,那曹操就是靠政治手段让人听话的。
曹操收揽人心有三招,一是给人升官,二是赏钱,三是给好名声。刘备这边,把汉朝正统皇帝攥在手里,那是名正言顺。曹操,他一开始占的地儿就是北方大部分地方,那地方人口又多,还富得流油。
曹操的野心那可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一天到晚就惦记着把汉帝给取代,最后他也真就这么干了。
提起曹操的性格,他自己都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因为这样,曹操这一辈子,杀了老多人了,不管好人还是坏人,他都下得去手去杀。
就拿曹操来说吧,他杀了孔融,难道就因为孔融敢揭露他想取代汉朝的心思吗?还有那个大名鼎鼎的医生华佗,不就是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嘛,就被曹操给杀了。另外,曹操身边的大臣荀彧,也被曹操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死了。
曹操这么做也没捞着啥好处。曹操一死,他儿子曹丕就取代汉朝建立了魏国。司马懿父子虽说被曹丕重用,可他们依葫芦画瓢,把曹操那些诡诈手段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后成功地把曹魏给搞垮了。这就是曹操那种强硬性子带来的最终恶果。
最后来讲讲孙权。
孙权刚登基那会,就想试探一下周瑜。他想让周瑜把虎符接过去,好带着大伙。可哪知道,周瑜坚决不接受,孙权见状,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孙权,真没必要去试探周瑜。他那么了解周瑜,周瑜怎么可能会夺权。孙权在政治上就是这么个处事风格,就像人们说的“先恩后惩,以情感为基础”。
不就是靠着打情感牌嘛,他重用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武将,还有张昭、顾雍等文臣,这么一帮子人才,就这么得到了他们诚心诚意的拥戴。
跟刘备比起来,孙权在出身上好像更占优势。他和曹操一样,都是官宦世家出身。孙权的爸爸从地方小官干起,到汉朝后期就当上长沙太守了,这可是个不小的官哟。
孙坚去世后,孙权的哥哥孙策特别礼待贤才,又很谦逊。经过一番努力,孙策拿下了江东这块地方。孙权可没少受他父兄的好处,他身上一直都有父兄那种气质,这对孙权来说可是个优势。
后来,刘备和曹操都当上皇帝了。孙权,他心里也特别想建立自己的国家,那想法可强烈了。可让人无奈的是,孙权他自己也明白,这么做“不合法”。就因为这个,在这件事上,他一直都特别被动。
所以,曹操把荆州占了之后,就逼孙权投降。孙权那边的人心里都七上八下的,没了主意,最后也只能按照大家的想法,和刘备联手了。可谁能想到,他后来居然用偷袭的法子把荆州给夺走了。他这种狡猾的做法,真的不太像个帝王该有的样子。
孙权其实也想统一三国。但是吧,他虽说有优势,可劣势也不老少,就像连个完整的计划都没有。
刘备老早就照着跟诸葛亮隆中对时定的计划行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有自己的一套打法。可孙权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
总的来说,吴国的战斗能力可不算弱,像周瑜、鲁肃这些人,到了后期还有陆逊这个年轻将领。可让人觉得吴国很弱的原因,主要还是出在领导人身上。
孙权是有智慧的,可他在治理国家、管理人这些事儿上,缺的东西可不少。讲白了,他既没有特别厉害的军事本领,也没有超强的战略眼光,更谈不上有先见之明、高瞻远瞩的本事了。
在那个充满算计的年代,想做个英雄可太难了。
这么多因素凑一块儿,就会让人感觉,在三国里面最没可能统一三国的那就是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