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蓝图,东莞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该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不仅与港澳一水之隔,还被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紧紧环绕。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鲜明的地缘特色,使东莞在短短5年内,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的蝶变——
2020年,科技创新前20强城市榜上无名;5年后,一举挺进全国科创竞争力百强城市前13位;
2024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跻身国家高新区前20;汇聚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华为团泊洼实验室等国家级、名企科研平台,是我国如今至关重要的科技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赛迪研究院
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
得益于地缘带来的先手优势,东莞联动港澳、对话全球的途径也愈发多元。大量资源从海(境)外涌入这里,让广东这一高教大省诞生了一个以科创驱动、承继名校基因的人才孵化基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这所站在教育与科技交汇处的学校,为何被大众视作“创新驱动的未来大学”?
答案,其实呼之欲出。
20世纪末,秉承教研合一的香港城市大学,在香港市中心建成。此后,“为全球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推动有益社会转变”的办学核心,始终贯穿着该校的发展历程。
鲜明的办学特色、着眼全球的建设理念,令港城大逐渐在香港乃至全球散发光芒、赢得声誉。国际知名大学榜单也随即把这所成为大学仅30年的后起新秀,推向了更为靠前的关键位置。
时间到了2019年,当港城大已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时,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同年印发实施。香港与东莞间,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正式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彼时人们决定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建起一所复刻名校教育、引进全球资源的国际化院校。它,就叫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联袂名校、合作办学,港城莞起步便获高起点。而随着境外先进管理经验、国际化办学理念、优秀科研能力和创新教学方法等世界一流资源流进内陆,港城莞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对标国际的成长条件。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也将获得两校三证,即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毕业证、学位证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学位证书。
一流的教育资源,权威的身份背书,世界名校与新兴学府的教育轮廓,在此刻相交重叠。而细看港城莞的育人规划,该校特有的创新教育特色,却是考生和家长更为瞩目的焦点。其中,跨学科教育绝对算是学校所有创新举措的根基。
据了解,港城莞在引入港城大ESI全球前1%学科的基础上,划出健康一体化、智慧城市、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四大前沿学术领域。
港城大ESI排名1%的学科
领域内相关专业、课程均具有鲜明的跨界特色,并挂靠如今的数字化转型。所有学生都能利用ICT、生物、材料、能源等其他学科技能工具,解决传统学科不能解答的问题。
“巧合”的是,该校学科布局均与我国科创“前哨站”——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相契合。这令学生们在求学时可获区域资源助力,毕业后亦能反哺区域发展,可谓两全其美。
除“跨学科”外,港城莞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也同样带有世界名校的教育风格。
该校遵循阶段式课程布局,学生们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前瞻性学术课程。同时,“重探索、求创新”的课程特点,也让知识的传递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通过实验实习等形式,生动转变为学生的自身技能。
另外,培养方式上,该校入学不分专业,专业无名额限制的就读条件,能把成长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加之学校另提供的两次转专业机会,更加确保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赛道。而这与“选报大类、后期分流”的传统路径是截然不同的。
赓续名校基因、创新教育模式.....凡此种种,无一不是港城莞开辟前端教育新路径的现实确证。而除了保障校内培养质量,身为“教育创新者”的它又把目光投向了校外。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已成功孵化众多尖端科研院所及创新成长型企业。港城莞目前所在的松山湖科学城,便汇聚了诸多国家级科研设施。如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及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同时,这里也是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聚集地。
周边得天独厚的“10分钟科创圈”,给港城莞提供了科研育人的良好发展契机。加之学校背靠名校、对标国际的高站位,一张“科技+教育”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开——
据最新公开的信息,一方面,该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健全的科研硬件配置。校级公共仪器设备平台以及港城大 (东莞) 四所研究中心,足以让学生在标准实验室中,通过科研项目,建立科研思维,培养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学生还能在多元的培养计划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科研能力。
譬如入学前,该校就有面向优秀高三理科生的“2025松山湖优才计划”。学生不仅能亲身参观校内环境,更能直接走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尖端研究所,与顶尖工程师进行交流学习。未来,他们还有机会前往龙头企业、国家级实验室等进行实习(包括松山湖高科企业),增添自身教育履历的含金量。
入学后,港城大投入6亿港币的“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同样能够惠及港城莞的学生。据了解,“HK Tech 300”是一项旨在三年内创造300间初创企业的创新创业扶植计划,目前已助力150多家初创公司获得天使基金投资,令1600余名创新创业者朝着梦想愈发靠近。同时,该项计划的落地载体——“港城大(东莞)科技创新中心”已揭牌成立,未来,必将为更多港城莞学子提供更专业的创业指导以及更加实际的起步支持。
毗邻国家科创中心,手握多项成长方案,身为科研育人“实践者”的港城莞,已具备孵化未来优秀科学家的各项条件。而从校内培养到校外科创一路向好的它,自然也深知——与世界同频共振,才是学校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
作为与香港携手共办的新型大学,港城莞相较传统院校,本就能获得更加多样的国际化育人资源,搭建更为完善的对话体系。
因此,在日常教学方面,该校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使用优质原版英文教材,进一步还原国际学府的语言氛围,降低学生出国留学的沟通障碍。
不过,光让学生“读懂书”的是不够的,港城莞极具国际化特点的师资队伍,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读好书”。
据悉,除占比80%的专业课师资来自港城大,该校一并按照港城大的学术标准,在全球聘请精英执教。要知道,想要孵化国际化人才,具有海(境)外教育背景、经验的教师队伍尤为关键。港城大本就不低的国际师资占比(70%教职人员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暗示着港城莞师资队伍里,有的是极具海外教学、研究经验的一流学者,人才培养国际化也成了港城莞办学的一大突出优势。而该校丰富的赴外交流机会,则将进一步助力学生迈出国门、走向海(境)外。
依托联袂名校的背景,港城莞设有众多直硕、直博、硕博连读的机会。优秀学生可前往港城大交换读书,两校本科生/研究生也能申请前往对方院校学习一学期至一学年。
此外,该校还与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等海外高校签署合作教育项目协议。诸如交换生项目、夏季项目、海外学期交流项目不日也将落地。学校未来还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合作......恰如不少人猜测的那样:这所对接港澳、放眼全球的院校,将是中国学生走向世界的一块“黄金跳板”。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成立,既是我国前端教育的创新、科研育人的实践,也同样是本土对世界一流高教的一次重要探索、对境内外先进资源的一次关键整合。
未来,这所院校将如何发展我们虽不得而知,但其以创新驱动的成长速率与潜能,定然值得每位考生与家长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