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5年ESI排名新增数量:"双一流"不及普通高校!

有何高教 2020-02-17 19:25:42

一月份,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2020年第一期的ESI最新数据,覆盖时间段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

此次排名中,中国头部高校依旧表现不俗。但每次ESI数据更新,除了高校的综合排名备受关注外,学科的排名同样很受重视,甚至更受关注。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或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是一项揭示学科趋势与热点的指标,已成为目前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ESI排行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高校学术发展情况。

而不久前,新华社也有发声"批评"部分高校过度追捧ESI排名、追求"学术GDP"的功利思想。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对ESI排名的重视,将进入ESI数量是其学术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几乎每个高校都会在官网简介里说自家有多少个学科是进入了ESI前1%的排名。

ESI既然如此"炙手可热",那么近年来中国高校在ESI中学科排名的发展趋势到底如何呢?它是否能反映出中国高校在学科领域发展的情况与问题?针对部分问题,小编整理了近六年(2014-2019年)的ESI数据,采用每年11月的最后一期为当年的ESI整体情况,并基于前一年的ESI数据,统计出当年学科的增减情况。

上榜ESI排名的高校增长趋势

在近几年的数据中,国内高校在上榜ESI排名这一项上是快速增长无疑,6年内上榜ESI排名高校数新增487所。

2015年国内新增上榜高校69所,2016年便飙升至97所。2017年有所下降,增长数为91所,但此后高校新增上榜数一路走高,去年11月更是增长了122所高校,较2015年翻了近2倍。总体来看,国内高校在ESI排名中"一路高歌"、逐年奋进,这说明中国高校的总体水平也是上升的走势。

ESI新增上榜学科分布

目前,国内高校已覆盖ESI数据库中,有除空间科学外的21个学科领域。中国高校的确在ESI排名中势头迅猛,但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学科发展不均衡。

新增数量排在前三的学科为:材料科学新增50、计算机科学新增42、工程学新增39,后面便是生物、农业等相关领域。可以说,中国高校的学科整体发展还是偏向工科领域,而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等领域增长实在不理想,经济学与商学、物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综合交叉学科等增长数量不足两位数。

这种情况,也许因为高校发展想采取"扬长避短",所以致使优势学科发展迅速,而"短板"学科进展缓慢。虽"扬长避短"不失为一种策略,但过度的失衡也不是中国高校追求全面发展的形势下想要看到的局面。

ESI新增上榜高校类型分布

除了学科领域上的分布,各"阵营"高校的新增上榜数也是被大众盯得死死的。

让小编意外的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国内普通高校主要集中在增长量较多的学科领域,且新增上榜数量均为165所。但转念一想,"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因自身优势,本身学科的发展就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这方面就上升空间较小了。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新增上榜数量157所,集中在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环境与生态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领域,并在经济学与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综合交叉学科领域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集中在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和农业科学领域;而普通高校主要在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

ESI排名滑落情况

"有进有出"也是正常情况,但中国高校近年在ESI中的下滑情况还是很少的,减少了23所。

减少较多的学科,有物理学这样的弱势学科,也有工程学这样的优势领域。一方面是由于增长较多的学科竞争也随之加剧,使得一些优势学科领域中有高校"不慎"滑出排名榜单;但另一方面弱势学科本就新增上榜数寥寥无几,还有滑落榜单的高校,这也更加说明国内高校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失衡。

综上而言,中国高校在ESI排名中整体趋势上是不断上升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也渐渐上榜,足以说明整体学科实力的正向增长,这自然是可喜可贺,但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将全面发展得到良好的平衡,中国高校的发展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信息源自网络,数据皆为人工统计,如有失误,欢迎指正。

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新鲜资讯和原创解读!

3 阅读:2965
有何高教

有何高教

专注高校和科研领域,服务于考生、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