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同济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围观",而在1月中旬时,这所高校就已经发表过一篇《Nature》。作为国际顶级三大期刊之一,能在三个月之内连发两篇《Nature》,引起"围观"也实属正常。
《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和《Cell》(《细胞》)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三大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大多代表了相关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自然知识和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Cell》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
作为国际学术地位、影响因子"双高"的三大期刊(NSC),每一篇文章的发表都寓意着科研领域的重大成果问世,足以彰显发文团队和高校的科研实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大刊上文章的质量可不仅仅是高这么简单,很多文章的成果可以说在改变着世界,论文本身的价值已经远胜过数量本身。
近三年发表NSC情况小编对近三年来国内高校在三大期刊发问情况进行了统计。
(数据分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合作发文三种类型进行统计,三种类型不重复计算)
自2017年开始,中国地区高校在国际三大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貌似采取了"稳中求进"的策略。2018年的发文数量突破300篇,达到了三年来的最高,增幅相比2017年也是很大。
三大期刊中,《Nature》以绝对的数量优势成为中国高校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且每年数量都较为均衡;而《Cell》三年发文的总量才和《Nature》一年的论文数量相差无几,可见国内高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各学科领域也呈现差异性发展。
各高校近三年NSC发文数量情况2017年至2019年,在NSC三大刊上论文发表数量由中国科学院实力领跑,288篇的发文量占据了三年总数的三分之一有余;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189篇和111篇论文量占据二、三位;国内传统的理工强校几乎"霸榜",排名可观。
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上海和广东地区灵活的办学形式之下产生了不少拥有科研实力的高校,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非"双一流"高校发文量相比之下也很是可观,颇具"中国科研新力量"的势头。
各高校近三年在NSC被引量表现近年来,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量全世界排名第二,总被引用次数排名第四,与美国、德国和英国有差距,但论文质量呈稳步提高的态势,总被引次数逐年递增,总体趋势一路走高。
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的论文被引量来看,除了中国科学院仍然占据榜首外,很多高校的排名都发生了变动。从发文数量看,清华大学比北京大学高出78篇,但在被引量上,北京大学超过了清华大学排在第二位。此外,也有些发文量未上榜的高校,凭借高被引的合作文章进入了榜单前列,如华侨大学等。
有专家称,从比发表论文的数量到比刊载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再到比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仅仅用论文数量或者用论文被引用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是不够的,如今国内科研实力增长态势向好,更应该抓住时机,守住"数量"高地,攻下"质量"大关。
文章数据源自网络,均为人工统计,如有失误,欢迎指正
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新鲜资讯和原创解读!
断桥
我去,上海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这……真是有钱能使磨推鬼啊。大学要什么精神,要什么底蕴,只要有钱就够了。
华科吹牛逼
工科的应用才是硬道理。理科,除非你拿出世界最顶尖的论文。否则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