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什么样的孩子最令人羡慕?
那肯定就是那些不用父母唠叨便能自行管理好自己生活和学业的孩子。
这种孩子不用家长频繁地叮嘱,家长们也会在此时切实感受到那句话的真谛:
“孩子长大后,父母的日子就轻松了。”
拥有一个能自主负责的孩子,确实是件令人心安的事。
然而,很多父母私信我们最常吐槽的是孩子种种坏习惯:作业本总是找不到、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甚至连吃饭、睡觉这些基本生活都需要不停提醒,这些孩子好似需要成人牵引前进,不被催促就不会行动。
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琐事,实则严重耗费家长精力,成为养育过程中最让人“心力交瘁”的部分。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何有的孩子能做到自我约束,而有的孩子却极度依赖成人?
在“自律”这个词中,“自”字排在“律”字之前。
这意味着,培养孩子的自律性,首先需要建立起孩子的自主意识。
许多孩子未能形成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往往是因为缺失了自主感。
01
自主感是什么?
自主感是一个心理层面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中指出,人们有三大基础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自主需求是激活孩子内驱力的首要心理需求。
自主感,即孩子在面对事务时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希望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主导权。
简单来说,涵盖两个层面:
我能自己作出选择
我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如,有一晚你为孩子精心选了本书,希望睡前阅读,你以为孩子会欣然接受。
但他却突然告诉你:“我想读另一本书。”
这个表达自己阅读偏好的行为,就是孩子自主性的体现,即使他选择的书可能不够精彩,他也经历了选择的过程和自主感,将来在阅读上,他的主动性会更强,对读书的热情也不会因此受挫。
体验到自主感对孩子极为重要,它能给予他们“主人翁”的身份感。
在生活中,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决策的空间时,他们获得的自主感就会增加,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主动去完成一些事务。
长期自律的孩子,其行为动力来自于这种自我意识的推动,而非家长的不断干预。
讨论孩子缺乏自律时,家长们往往感到无奈。
我们坚信:正因为孩子缺少自觉性,大人才需要每天紧随其后,频繁督促。孩子越是不自觉,我们的管理越密集。
事实上,孩子的各种被动行为是“结果”,而非“原因”,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失去了主体性,才会表现出各种不合作的行为。
失去了自主感,自律性也随之消失。
02
孩子的自主感怎样逐渐消失?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观念,本质是区分“别人的事”与“我的事”。
阿德勒认为:“所有人际关系的矛盾,源自于无端干涉他人的课题或自己的课题被人干涉。”
许多孩子之所以缺少自主感,是因为他们的课题被外界力量如唠叨、催促、代办、控制等模糊了。
以早晨上学为例,按时到校原本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然而有时候,家长会主动承担起原本属于孩子的职责。
他们一边不停催促孩子快些刷牙洗脸,一边为孩子整理书包、文具,面对孩子拖拉时还会感到烦躁。
在整个过程中,孩子被动接受命令、安排,缺乏自主性。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开始依赖成人的催促,很多事情若不被提醒则不会去做,甚至自己也未意识到这些事本应是自己的责任。
那么,正确的做法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早晨准时起床、准备上学,属于孩子的课题;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孩子求助时提供适当帮助,这是父母的课题。
你只需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适时进行提醒,完成自己的任务,其余则交给孩子自己。
自主感的核心,在于能自行作出选择,自主决定某些事务。
若孩子在生活中毫无选择空间,所有道路都由大人铺垫,那么孩子的内在动力就会被削弱,对生活的掌控感也随之丧失。
培育孩子自律性,早期确需父母的引导,但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必须区分父母与孩子各自的课题。
此刻,许多父母或许会说:“孩子便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无疑,良好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回避的课题。
然而,大多数父母将孩子的课题也视作自己的课题,结果孩子逐渐不再承担本该由自己完成的责任。
鼓励孩子独立,协助孩子独立,尊重孩子对独立的渴望,抱持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敲开自律之门。
03
培养自主感,父母需学会退一步
网上有个话题讨论如何让孩子讨厌玩游戏?
有人回答道:只要天天逼孩子玩就可以。
这种设定下,成人对孩子的课题过度干预,把孩子玩游戏的内在动机从“我想玩”转变为“被迫玩”,内在动机瞬间转为外在动机。
当孩子受外部动机驱动时,其自主性也跌至最低点。
总是被大人指挥、安排的孩子,是无法学会自律的。
不仅如此,自主感长期受挫的孩子,内心也充满了愤怒与痛苦。
人感到最无助的时刻,就是没有选择的时刻。
每个人都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孩子也不例外。
缺乏自由,就没有自我控制的可能。
因此,在讨论自我约束前,我们先需赋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在具体事项上,有时须学会退后一步。
只有孩子拥有了自主感,经历了可以自己决定的时刻,他们才会对相关事务承担起责任。
首先,我们需学会邀请孩子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管理中。
从最简单的穿衣、饮水、进食,到学习时间的规划,允许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决策,培养孩子对生活、学业的主导感。
父母的这种邀请传递出的信息是:我相信你。
在你的信任中,孩子见识到自己的潜力,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舵手,从而对生活产生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自信心提升,掌控生活的感觉也随之增强,独立自然就成为习惯。
同时,减少控制和强制,让孩子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中的选择权。
曾经听一位老师分享,他小时候首次深刻体验到责任感,是母亲告诉他:
“你已经长大了,我认为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决定。”
这句话给他带来巨大的触动,那是他首次深刻感受到“我”的存在,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自我的发展。
当我们放手权力时,孩子也获得了自我管理的权限。
“选择感”在生活中极为重要。
孩子在缺乏选择的状态下会反抗我们,但一旦体验到选择感,对抗情绪便大为减少。
在许多事务上,如果孩子多了一份自主感和参与感,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享有自由,也会更愿意与父母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