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妻子因之走红,张云雷专场必唱曲目,哪项艺术有如此魅力

北展溜溜球 2021-03-31 17:27:32

京韵大鼓,是北方鼓曲类曲种中的代表性曲种之一,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

关于鼓曲的起源,民间有周文王“击鼓孝行”的故事,以至于后世的鼓曲艺人将周文王尊奉为祖师爷。虽然说是一个传说故事,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一边击鼓,一边说唱故事的艺术形式,可追溯历史是很久远的。

唐代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宋代开始,大量出现在当时的文献之中;明代,又出现了道情(如渔鼓道情)和弹词两种艺术形式;清代,《老残游记》之中就记载了白妞说书的盛况。

历史沿革上文中我们简单地提到了鼓曲艺术的发展演化史。下面我们就描述一下京韵大鼓的历史演进。

木板大鼓,可以认定是京韵大鼓的一个起源。木板大鼓流行于冀中地区,是从做买卖的吆喝调发展而来的。唱词通俗易懂,伴奏简单,演唱也不困难,因此在民众之中很普及。

由于木板大鼓的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深厚,对北方的许多鼓曲形式,诸如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京韵大鼓之中,至今都能找出与木板大鼓的相似之处,从而研究出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早期的木板大鼓以长篇为主,伴奏乐器也只有扁鼓和云板两样;进入城市之后,开始加入三弦伴奏。

北京人习惯将北京话叫做京音,将外地人的口音叫做“怯音儿”。所以用河北方言演唱的木板大鼓,也被称为怯大鼓。艺术需要不断的变革,大鼓也不例外。

咸丰同治年间,艺人金德贵进行了变革,将这种有板无眼的大鼓逐渐发展为一板一眼的板式,字音也得到了更改,接近了北京的语言。加入“刀枪架”等表演手段,使得“怯大鼓”渐具了后来京韵大鼓的雏形。

刘宝全,京韵大鼓形成的关键人物从“怯大鼓”到京韵大鼓,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刘宝全。在前辈的基础上,将改革成果化作改革起点,不断的深入发掘与研究。

除了在演唱时全部使用京韵京腔之外,又发展了唱腔和伴奏的形式,形成了音乐上高低徐疾、上下自如,风格上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特点。

因其演唱技艺精湛,尤其是在京韵大鼓的唱腔及曲目改革上的突出成就,刘宝全也被尊称为“鼓界大王”。

同时期,还有白云鹏和张小轩二位,三人并称为“鼓界三杰”。经历了三位的不断实践和改革,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京韵大鼓日渐成长为京津地区乃至北方的第一曲种。

与此同时,在京韵大鼓的基础上,竟然发展出了另一种曲艺形式——滑稽大鼓。艺术的生命活力,就在于创新力,而此时的京韵大鼓并不缺乏创新。

滑稽大鼓名如其艺,讲究的就是滑稽,和京剧中的丑行差不多,表演的曲词故事趣味性极强,演员的名字也搞笑:山药蛋、老窝瓜、大茄子等等。

女演员逐渐成为主流阵容自清末民初以来,京剧大鼓的演出阵容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演员开始崭露头角,舞台上一时呈现出阴盛阳衰的局面。

尽管女性成为演员的主体,但地位并不高,男艺人在京韵大鼓这一曲种中的地位和影响始终不曾动摇,只是数量上一直呈现男多女少的局面。直到刘宝全、白云鹏等淡出舞台之后,男艺人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女艺人所取代。

其中可为代表的是骆玉笙,尚在襁褓中时,骆玉笙就被卖给了一个变戏法的江湖艺人——骆彩舞,这也就是骆玉笙小彩舞名称的来源。

1934年,拜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学习刘派的大鼓曲目。由于她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尤以嘎调最为出名,被人们称为“金嗓歌王”,很快便名满津门。

1984年,已经72岁高龄的骆玉笙,用她独特的嗓音,委婉的感情,将一曲《重整山河待后生》演绎的雄浑大气,慷慨激昂,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大鼓的魅力。很多年轻人也因为这一段,入了大鼓的坑。

时代因素,传承成了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变得更加多元。京韵大鼓碍于自身发展的隔膜,已经同年轻观众之间形成了隔阂;另一方面,演员的离世或是退出舞台,也导致了艺术后继无人的窘境。京韵大鼓的振兴,尚需时日。

像是郭德纲的妻子王惠早年间就因大鼓名满津门;德云社的翘楚张云雷在表演之中也少不了京韵大鼓的影子,这项艺术,德云女孩理应了解,也可为之助力。

大鼓与相声不同,不是那么随便就能上台表演的。必须有真功夫,唬不了人,才能有所成绩。

7 阅读:297
北展溜溜球

北展溜溜球

分享文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