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双重作用
a. 降低血脂作用:
降低LDL-C: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LDL-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提高HDL-C:部分他汀类药物还能轻微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助于清除血管内的胆固醇。
降低甘油三酯:他汀类药物对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弱,但对于某些类型的他汀药物,如瑞舒伐他汀,降甘油三酯效果较明显。
b. 抗炎和稳定斑块作用:
抗炎: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炎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助于维持血管的健康状态。
减少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稳定斑块:通过减少斑块内的脂质含量,增加纤维帽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破裂和随后可能发生的血栓形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260a1ae152c267f8360c3cd044611c.jpg)
擅自增减他汀药量
为何会导致急性心梗?
血脂控制不稳定: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擅自减量可能导致血脂水平控制不理想,LDL-C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增加了心梗的风险。
斑块稳定性下降:
他汀类药物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
未经医生指导的减量可能导致斑块稳定性下降,斑块容易破裂,形成血栓,进而阻塞冠状动脉,引发心梗。
抗炎作用减弱:
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血管壁的炎症反应。
擅自减量可能会减弱这种抗炎效果,使得血管壁炎症加剧,增加了心梗的发生可能性。
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减量可能会逆转这一效果,导致血小板聚集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梗。
药物依从性降低:
擅自改变药物剂量可能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不规律的用药习惯可能导致血脂水平波动,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95db17d586cd835622b6838364dff9.jpg)
常年吃他汀的患者
要牢记“三查两忌”
三查:
定期检查血脂水平:
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等,以确保他汀类药物达到预期的降脂效果。
监测肝功能:
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肝功能,因此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如血清转氨酶(AST、ALT)水平,以早期发现潜在的肝损伤。
检查肌肉功能:
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肌肉不良反应,如肌痛、肌炎或横纹肌溶解症,因此,如有肌肉不适的症状,应及时检查肌酸激酶(CK)水平,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肌肉问题。
两忌:
忌擅自增减剂量:
不要自行调整他汀类药物的剂量,任何剂量的调整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剂量不当带来的风险。
忌中断治疗:
即使在血脂水平控制良好后,也不应随意中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因为这可能会使血脂水平再次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停药与否应遵循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