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两次挥兵起乱,想掌控东晋的天下,在他临死前,事情却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首级被枭悬朱雀桥,成为东晋历史上的惨痛一幕。王敦,为何一步步走向覆灭?
士族与王敦的崛起
东晋立国之初,满目疮痍,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面对北方异族侵略,依赖南方的世家大族稳住政权。
琅琊王氏家族成了司马睿的“左膀右臂”,王敦与堂弟王导便是这个家族的佼佼者。
王导文雅持重,被称为“经国之才”;而王敦则更显凌厉,号称“威武大将”。
两人配合默契,帮助司马睿平定江南、整顿军务,使得东晋初步站稳了脚跟,司马睿信任琅琊王氏,任命王导为丞相,还封王敦为宁远将军,领兵驻守武昌,掌握军事大权。
可越是信任,埋下的隐患越大。
王敦自幼性格刚强,行事专断,骄横跋扈,开始对司马睿的威权不以为然。
曾私下对手下将领说:“我一出手,江南可定。”一句话,道尽他的野心。
司马睿同样看到了问题,即便琅琊王氏助其登基,依旧不甘成为士族的傀儡,开始着手削弱王敦的势力,提拔亲信刘隗、刁协等人进入朝堂,试图在士族中建立制衡。
刘隗等人不得人心,还与王敦正面冲突,激化矛盾,双方关系迅速恶化。
王敦对刘隗、刁协恨之入骨,暗中招兵买马;司马睿则对王敦的态度愈发冷淡,甚至多次拒绝王敦上表推举的官员。
这种剑拔弩张的局势,终于在永昌元年爆发。
王敦的第一次叛乱——石头城风波
永昌元年,东晋王朝风雨飘摇,内外困境交织。
北方后赵趁东晋无暇北顾,步步紧逼;南方的门阀士族与中央朝廷暗流汹涌,争斗不断。
正是在这种局势下,王敦发动了第一次叛乱。
王敦起兵的导火索,表面上是针对刘隗和刁协两位朝中权臣。
刘隗是司马睿亲信,被委以重任,负责削弱王氏家族在朝中的权力,刁协同样是皇帝信任的重臣,与刘隗联手排挤王敦,试图通过限制地方势力来加强集权。
这些举措,直接触动了王敦的利益。
王敦身为琅琊王氏的重要人物,手握重兵,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心中不禁升起反叛之意:“若我坐以待毙,迟早会被朝廷剪除。”
为了寻求借口,王敦开始搜罗刘隗、刁协的“罪状”,将他们描绘成奸佞小人,危害国祚。
永昌元年,王敦在姑孰公开起兵,声称“清君侧”。
檄文传至建康,直指刘隗、刁协的专权,要求朝廷将二人罢免治罪。
王敦起兵后,迅速调集部下兵马,以迅雷之势南下攻向建康,在芜湖发布檄文,罗列刘隗和刁协的罪状,并高呼“拯救皇室,恢复清明”。
派部将沈充占领吴兴,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建康城内一片恐慌,司马睿匆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部分朝臣主张与王敦和谈,避免兵戎相见;另一些人则建议立即组织防御,坚决抵抗王敦的叛军。
面对两难的局面,司马睿犹豫不决,防御准备迟迟没有落实。
王敦的军队一路畅通无阻,很快兵临石头城,城内将领周札见大势已去,索性开城投降。王
敦长驱直入,占据石头城,与朝廷直接对峙。
面对王敦的强势,司马睿被迫妥协,罢了刘隗和刁协,赐死两人,并任命王敦为丞相,加封更高爵位,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王敦掌控朝廷后,开始安插亲信,架空司马睿。
朝中的许多重要职位,都被他的党羽占据,整个东晋政权实际上成为王敦的傀儡。
他并不满足于幕后操控,态度逐渐变得跋扈自大,甚至公然干预皇室事务。
多次要求司马睿迁都,名义上是为了避开北方威胁,实际上却是试图彻底控制东晋朝廷。
这种局势让司马睿倍感屈辱,在公开场合不得不恭维王敦,内心却积聚了越来越深的反感,也开始暗中策划,如何削弱王敦的势力,为日后反击做准备。
王敦的第二次叛乱——病榻上的疯狂
晋元帝司马睿的去世,并未结束东晋朝廷的内斗。
新帝司马绍即位后,年少英武,决心扭转父亲时屈辱的局面,在暗中积蓄力量,调整布防,为打击王敦势力创造条件。
王敦察觉到司马绍的动向,感到大事不妙,决定抢先发难,发动第二次叛乱。
太宁元年,王敦在姑孰公开宣布起兵。
这一次,目标更加直接,便是废黜司马绍,改由自己登基称帝。
此时的王敦已经年迈,身体日渐衰弱,长期病榻不起,将军权交给了亲信王含和钱凤,自己在后方遥控指挥。
叛军从姑孰出发,沿江而下,直逼建康。
王含和钱凤率领大军,以“拥护正义”为名,试图迅速拿下京城。
他们的行动迅猛,司马绍早已部署周密,提前调集各地兵马,加强建康防御,同时派人分化瓦解叛军内部的凝聚力。
战斗爆发后,司马绍亲自登上城头督战。
冷静指挥,命令部队分兵断敌后路,同时以快速反击击溃王含的主力,叛军接连失利,士气低落,内部矛盾开始显现。
在前线接连败退的消息传到姑孰时,王敦气得几乎从病榻上跳起。
咆哮着命令部下严防死守,不断指责前线将领无能,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很快便卧床不起,连起身说话都困难重重。
不久后,王敦在愤怒和无奈中病逝,死后,部下试图隐瞒消息,继续进行叛乱。
司马绍很快得知了这一情况,下令彻底围剿叛军,王含等主力部队被歼灭,这场叛乱宣告失败。
叛乱平定后,司马绍对王敦,进行了惩罚性处理,命人挖出王敦的尸首,将其首割下,悬挂于建康的朱雀桥。
朱雀桥作为东晋都城的重要地标,日夜人流不息。
把王敦的结局,在此示众,成为一种警告:任何妄图颠覆东晋朝廷的权臣,都会落得如此下场。
这一次,王敦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曾经拥有的权势与野心,在朱雀桥上风吹日晒而化为乌有。
权臣的覆灭与东晋的教训
一次叛乱期间,东晋朝廷全力应对内部危机,无暇顾及北方战事。
后赵的石勒趁机夺取兖州、豫州等地,东晋的国土进一步缩小,二次叛乱虽然被迅速平定,但王敦的势力并未彻底消除。
亲信在朝廷内部依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埋下了更多隐患。
更严重的是,王敦的叛乱暴露了东晋政权的根本问题——门阀士族与高层权力的矛盾。
在东晋的政治结构中,皇权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士族的控制。
王敦的失败只是一个缩影,接踵而来的苏峻之乱、桓温专政,都是这种矛盾的延续。
结语
两次叛乱,让王敦从功臣变成了叛臣。
他曾手握大权,威震朝野,却最终落得枭首示众的下场。
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东晋历史的警钟,东晋在门阀士族的权力斗争中摇摇欲坠,而王敦的失败,更加深了这种内耗,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