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一种符号,能够记住一个地方。
沧州海兴县,取“靠海而兴”之义,是国内比较年轻的县。
1965年6月建县,原拟名小山县、海盈县、海丰县等,时任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盐山人)建议这里临近渤海,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义,所以得名海兴县。
海兴县一带本土居民比较少,大多从山西迁过来的,这里面有河北人在元末明初的一段血泪,但历史记录很少。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明朝的永乐盛世对河北人来说,是一段被掩盖的血泪史。
元末朱元璋与元军在河北一带激战,河北人死伤无数,人口锐减。当时的景象是“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所以战争过后,朱元璋下令从山西大规模移民到河北,史称“大槐树移民”。
然而没过多久,河北再次迎来大屠杀。燕王朱棣造反,主战场在河北和山东,因为遭到河北和山东人的反对,朱棣遭到重创,屡屡失败,所以就对河北和山东大开杀戒屠城,攻下南京后,朱棣依然难解心头之恨,疯狂报复河北和山东,又杀一批。
后来朱棣定都北京,但北京周边的河北人口很少,所以继续延续朱元璋的做法,从山西移民。
这就是为何石家庄周边一直到沧州一带为何很多人都是从山西迁过来的原因。
三次大屠杀,石家庄到沧州一带,河北本地人已经很少了,而沧州的盐山、山东无棣一带是重灾区。
海兴县就是盐山县、无棣县各自划出一块儿组成的。
海兴县居民祖籍多山西人,就会延续山西人的饮食习惯,就引申出一道跟山西很接近的美食——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全国范围来说,山西人比较擅长,面塑也是是海兴县的非遗美食,海兴称面花或花花,
海兴孙家是面塑非遗传承人,祖上是官府大厨,擅长宫廷面点,俗称白案,尤其一手面花绝活得以流传。
而海兴面塑有个独特的原料,就是这里是盐碱地,旱碱麦面粉。
孙家面塑以海兴当地旱碱麦面粉、糯米粉、糖粉、淀粉等食材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用色素、蜂蜜、香油、食盐、葡萄糖浆、可食用明胶等和防霉防裂成分,揉成柔软的各色面团,运用捏、搓、揉、掀、挑、擀、压、拨等手法,制成各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孙家玩面塑玩的是一种艺术,而民间的面花主要是吃和好看。
据史志记载,明燕王朱棣报复河北居民,大肆杀戮,导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永乐二年,穷苦贫民自山西洪洞迁徙到这里。由于本地土质盐碱,粮食产量很低,吃饭都是问题,面粉特别难得。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祖先,没有像样的供品,便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形状的面食,作为供品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一习俗在海兴县得以延续,现在是每逢婚丧嫁娶,蒸制面花,作为礼品。
民间面花,用木质面花模子磕制,就像打月饼一样,但这种木质模子比较多样,有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惟妙惟肖。
这种面花,不仅好看,而且吃起来松软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