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又向我抱怨:
我婆婆老是针对我,处处挑刺,总是做一些让我烦心的事
老公总是游手好闲的,不做家务,不带孩子,还总是跟我对着干,太让我伤心了,他就从来没有做过让我开心的事。
我家那熊孩子在学校又惹事了,在班主任请喝茶的时候,我生气的想要把他吊起来打一顿。
我朋友觉得她过得太辛苦了,婆婆,老公,孩子都让她很不开心。她觉得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是一个炸药包,随时都可能被他们引爆。
实际上,能引爆她情绪只有她自己。我们总会说“你让我心情不好”,“你让我难过”,“你让我生气”,认为自己是情绪是对方造成的,但是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的,情绪是自己创造的。
情绪并不是笼罩在你周身的一层薄雾,它们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关键对话》
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明明是对方做了不好事,让自己不开心了,情绪怎么可能不是对方造成的呢?
下面我将用《关键对话》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情绪的创造过程1. 情绪是由自己的想法创造的
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对方的行为让自己不开心,问题是,行为本身无法也不会造成情绪反应。有三个理由:
(1).同一个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比如说,聚会时,朋友告诉大家,她升职加薪了,有的朋友会为她高兴,有的会嫉妒,有的会讨厌,每个人的情绪波动都不太一样。
(2).同一个行为,不同的场景,对它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屁股决定脑袋”,当你步行过马路事,会觉得不守规则的汽车很讨厌,当你开车过马路时,会觉得横冲直撞的行人很讨厌。
(3).同一个行为,在已知事实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电影《人在囧途》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王宝强被女骗子骗走了身上的全部现金,看到这里,我们感到愤怒,接下来看到骗子是为了帮助受伤的孩子,没办法才去行骗,我们的愤怒立马不见了。
可见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由他人行为的本身造成的,在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想法
《关键对话》里说道:我们会对观察到的事实赋予某种意义,在观察到对方行为之后,产生某种情绪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
我们会去猜测对方做出这种行为隐藏的动机,大脑会构思出很多个对方要这样做的理由,同时,对这些理由加以判断,然后这些想法使我们的身体做出情绪响应。
我们情绪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
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大脑对这行为产生想法(主观臆断),形成感受(情绪),然后通过身体表现出来
主观臆断是指完全凭自己的想象作判断。通俗的说就是你想什么就是什么,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判断。
情绪是由我们的想法创造的,有能力主观臆断的是且仅是我们自己。
2.主观臆断是快速无意识的行为
可能有人会有疑惑,因为完全感觉不到这个过程。实际上,主观臆断是在转瞬之间完成,速度快到自己不能察觉。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中告诉我们,“我们不会有意识地去做这些瞬间决定,这些决定是无意识的”。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个修车师傅用一个后空翻抱起两个孩子,从车轮边飞身一跃,抢在死神降临前0.1秒,救下两个孩子。
从发现危险到救下孩子的过程也就短短的几秒钟,很多的目击者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得救了,修车师傅的大脑反应的速度明显大大的超过了蜗牛似的意识。
其实,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设计精密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它能在一秒之内接受11,000,000条信息,而我们的意识能够记录的有四十条左右,真正被关注并处理的只有三到七条。
所以,大脑可以在瞬间完成许多想法,而且不被我们的意识所发现。尽管这个过程我们没有任何的记忆,但它确实发生了
二、消极的想法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俘虏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也就是说,在出现强烈情绪时,如果你无法驾驭它,就会成为它的俘虏。——《关键对话》
我们很少会去怀疑自己的情绪是否既合理又正确,也不愿意尝试改变,即使成为情绪的俘虏也毫不知情。
就像很多沉迷游戏的人一样,以为自己在玩游戏,其实是游戏在玩你。只要你一进入游戏界面,游戏就带着你往设计好的方向前进,直到结束,全程丝毫由不得你控制。
负面情绪也一样,只要你一打开负面情绪的盒子,它就牵着你的鼻子走,直到它恢复平静。
在大脑构思想法或情节时,我们的身体会马上做出相应的感受或情绪反应。——《关键对话》
当我们的大脑在构思想法或者情结,为自己错误行为辩护或是让自己在后果严重的事情中摆脱干系时,自己就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情绪的俘虏。
我们经常使用三种方式进行主观臆断:受害者想法、大反派想法、无助者想法。
1.受害者想法
顾名思义,受害者想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无辜的受害者,总是别人做出错误或者愚蠢的行为,结果自己成为替罪羔羊。
这类想法的思维模式基本上这样的:对方是邪恶的、错误的、愚蠢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确的、聪明的。
我们都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让别人知道你是受害者,意味着不需要负责任,把自己想象成弱势群体,理直气壮的责怪其他人,大有一种“我弱。我有理”的姿态。
有个同事,有一次老公在吵架,吵到白热化状态时,老公气不过忍不住推了她一把,让她崴伤了脚。
事后同事哭诉老公不讲理,还动手打人,是个十足的大坏蛋。
同事把自己想象成无辜的受害者,是对方犯错还伤害了她,其实她掩饰另一半事实,是她无意间挑起事端,且不依不饶的把老公逼到了失控。
2.大反派想法
反派是指那些与正面人物作对的人物,为了衬托出正面人物的形象反派通常是无恶不作,而且反派大都有十分强劲的实力。
在虚构这种想法时,我们会把理智而正常的人变成十恶不赦的坏蛋。
大反派想法,是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看到的结果只会是你想看到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就像影视剧里的反派角色,总是要给主角使绊子。在大反派想法中,会把自己想象成影视剧的主角,是正义,积极向上的代表,而对方就是大反派配角,一肚子的坏水,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伤害主角为目的。
3.无助者想法
无助是指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产生这种想法的人,认为自己势单力薄,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且对方不会愿意配合,自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个朋友,她比较爱干净,总是把自己收拾的美美的,她自己的房间也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可是她有点懒,屋子的其他地方就不愿意去收拾了。
婆婆有点邋遢,她收拾屋子就是象征性的收拾一下,跟没收拾没什么两样。
朋友对此总是说:“我也没办法的,她是我婆婆,她收拾不好,我也不好去说她呀,而且她也不会听我的。”
朋友她把自己想象成了无助者,她认为婆婆做的事,她没有能力去改变,只好随她去了。只是她忽略了,她自己可以勤快一点,把事情做好。
三、构思不同想法,选择积极的情绪如果能构思不同的情节,我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内心产生的想法(通过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读等方式),我们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关键对话》
选择情绪是为了能够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决策和行为。
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们对事实的想法却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只需构思不同的想法就能选择积极的情绪。
1.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当你发现把自己想象成了受害者,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这个问题里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回顾问题发生的全过程,认真思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自己是否同样犯了错误。
当然,犯错并不意味着你是有意破坏,有可能你只是无心之失,自己没有意识到犯了错,不管怎么说,你也是参与者,多少还是有责任的。
正所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既然参与进来了,那你就不会是无辜的。
把自己当成参与者,在描述里添加自己参与的重要事实,客观分析自己对问题的影响,承认自己的错误,担起自己该负的责任。
当你做到了这一步,自己的情绪就会平复下来,不再像之前那样愤怒,责任心会让你找回理智。
2.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
如果你发现自己情景代入,把对方想象成了阴险的大反派,那么问问自己:现实中的正常人,真的会有大反派吗?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但不会花很多的心思去充当别人的配角,尤其是去当一个大反派。
就如同心理学的焦点效应,心里总觉得自己的万众瞩目的焦点,可事实上,别人对自己掉了一根头发的关注程度都比对你的关注多。
当你把对方当成一个正常人,你就会停止想象他邪恶用心的画面,继而会用正常的思维去分析他的行为。
同时,你之前以为的对方在故意使坏,有心作恶的想法会消失,愤怒也会随之消失。
3.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抱怨无力改变事实,产生了无助者想法时,可以通过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改变错误想法。
你可以认真的思考一下:我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换句话说,自己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会从已经偏离的方向,回到最初的原点,你会去寻找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别人的不作为。
这时,你就变成了一个行动者,会改变之前的沉默状态,采取积极的行动。
当你行动起来,不再把自己当成无助者时,之前抱怨的情绪会变得不重要,将不会再影响到自己的行为。
结语:压抑情绪都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它们早晚会从你的心底悄无声息地蔓延出来,以极具破坏力的方式体现到对话当中。——《关键对话》
跟负面情绪对抗,无异于在心里埋下定时炸弹,轻轻一碰触就会被引爆,伤人又伤己。
选择积极情绪,用良好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