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大侯镇各行政村名的由来

燕哥看历史 2024-07-12 18:10:43

大侯镇行政变迁

1949年12月,属商丘县;2003年8月,复置大侯乡;2005年11月,营盘乡并入大侯乡;2022年,撤销大侯乡,设立大侯镇。

大侯各行政村

1、宋集村:位于大侯乡西北3公里处。

明代中期,宋氏因与牛氏有亲戚关系,投奔大牛楼,后牛姓家败,宋氏兴旺起集,更名为宋集。

2、东街村

因处于镇政府驻地东,得名东街。

3、西街村

因处于镇政府驻地西,得名西街。

4、张菜园村

明代,最早一姓陈人家逃荒至此,因种的白菜做好香味特浓,远近闻名,故起名菜园。后张姓迁此,又得名张菜园。

5、张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张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亳州大奈集西南许张庄。清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彤帅众迁居此地建一高楼,故得名张楼。

6、刘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刘大庄定居。明洪武三十年(1397),十三世军世又迁此建楼一座,得名刘楼。

7、彭楼村

明代,彭氏先祖最先迁此建村定居,故以姓氏命村名为彭庄,后大富,建楼一座,更村名为彭楼。

8、顾楼村

清代,顾氏先祖在此建村建楼,取名顾楼。

9、汤楼村

明崇祯年间,汤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命名为汤楼。

10、法华寺村

相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此研究法华经的地方,后东渡日本传经,此处取名法华寺。

11、小王庄村

明代,王氏先祖率一支小族迁此建村定居,因当时人数较少,故称村名为小王庄。

12、张集村

清乾隆三年(1738),张氏先祖从虞城县南张三楼搬迁此处定居。后张氏兴旺,遂命名为张集

13、周庄村

明代末年,归德大将军周半城,与闯军对战激怒闯军,因此在其进入京城后复还归德追杀周氏,周氏四处逃难在其定居建立村庄,命名周庄。

14、赵楼村

明代,赵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起初人数最多,以东头港子上安家,取名赵楼。

15、郭梁庄村

从前一户姓郭的人家,名为郭良,故取村名为郭良庄,久而久之,被误写成了郭梁庄。

16、张平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张氏迁至马牧集东南三官庙,后世迁居于此建一平脊土楼,取名张平楼。

17、余楼村

明代,余氏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归德府东马牧集南黑刘庄,至十一世又迁居流腊坡北盖了楼房一座,命名为余楼。

18、姜楼村

清光绪年间,此地有一个员外,他的住处名为姜家大院,建楼一座,取名为姜楼。1930年又迁入李姓、刘姓,村名未易。

19、聂楼村

明代,聂氏先祖由山东菏泽曹县东南聂楼迁至商丘马牧集东南此处定居,取老家之名,命名为聂楼。

20、马阁村

明洪武四年(1371),马氏先祖迁居商丘县西南火神台,后又迁居虞城县南马桥,当时此处一里三阁,马姓居中故命名为马阁。

21、张庄村

明洪武年间,张氏子河北邢台清河县迁居于此,取村名张庄。

22、营盘村

相明代末年,闯王李自成率军在此地扎驻营寨,命名为营盘。

23、吕楼村

明代,吕氏迁此建村,建楼一座,得名吕楼。1981年更名为西吕楼。

24、杨楼村

清康熙年间,杨氏迁马牧集东南建庄,同时建土楼一座,命名为杨楼。

25、刘三楼村

清顺治年间,刘氏族人连建三座楼,取村名为刘三楼。

26、李楼村

清康熙年间,王氏迁此居住,取名毛草荒庄,后因人少难抵御匪骚扰,从李口村请一位有权势的李氏亲戚来此居住,后因了李姓在此建楼,遂改名李楼。

27、张洪楼村

清乾隆十二年(1748),张氏五世思义、思问建高楼一座,取名张洪楼。

28、王老家村

明代,王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王老家乡迁此定居,沿用故乡名称,取名王老家。

29、王水坑村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迁于仁风集东南三里岗。清咸丰三年(1853),分迁于此,因家东有一水坑,故命名为王水坑。

30、刘庄村

明代,刘氏从夏邑南刘庄迁此定居,因此处偏僻荒芜,黑刘庄由此命名。

31、谢老家村

明洪武三年(1370),谢氏由山西省洪桐迁于河南开封。清顺始十二年(1655),又迁此居住取名为谢老家。

32、谢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谢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清乾隆年间,谢绍又迁此定居,建楼一座,得名谢楼。

33、任楼村

明洪武年间,任氏先祖迁居新兴村,明嘉靖年间,任景镗大富迁此建一楼,故名任楼。

34、竟楼村

明代,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商丘东定居,后村民大富,建楼一座,故名为竟楼。

35、韩楼村

相传汉代名将韩信与项羽作战,带领三千人马在此安营扎寨,夜间为了防止项羽偷袭兵营,韩信将部下堆土楼一座,作瞭望楼,故称韩楼。

36、后刘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建一六层转盘雕花楼,取村名后刘楼

0 阅读:1

燕哥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