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图解:越南尝试围点打援,胜利在望却难以为继

国际新干线 2025-03-18 14:11:03

美式前沿据点通常发挥着类似关卡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截断敌方交通路线,另一方面保障己方交通顺畅。波来梅前沿据点便是典型的美式前哨。它坐落于越南嘉莱省西南部那片原始森林繁茂的无人区域,此地恰好是越南人的运输通道。在其后方紧挨着 21 号公路,沿着公路朝东北方向驱车 22 公里处,便是南越人的富美据点,继续前行 45 公里,则是美国人的波来古基地。波来梅前沿据点的指挥调度以及后勤补给,均依赖波来古基地通过这条 21 号公路来实现。对于这样一处扼住咽喉要道的前哨据点,越南人自然迫切地想要将其拔除,以此捍卫自身的运输通道。

鉴于该前沿据点内敌人数量并不多,若直接对其发动进攻,即便攻克下来,所获战果也较为有限,毕竟敌人完全可以再重新设立一个。而且,一旦短时间内未能攻克,波来古基地的增援部队赶到,反而可能使己方陷入不利局面。由于此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据点内驻扎着不少美国人,一旦遭受攻击,波来古基地必然会派兵增援。因此,不如利用美国人的特性,无论遭受何种规模的攻击,他们必定会全力呼叫援军。故而,可先派遣一小部分兵力对前沿据点实施包围,并持续发动攻击,迫使前沿据点在压力之下呼叫增援。随后,将主力部队埋伏在援军的必经之路,趁其尚在行军途中、无法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之时,发动突然袭击,这可比强攻前沿据点这个 “硬骨头” 要明智得多。如此一来,切断了据点的增援与后勤补给,前沿据点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两个团的兵力陆续开赴战场。其中,2 个营承担包围据点的任务,3 个营负责伏击援军。负责打援的部队巧妙地隐蔽在 601 高地至 558 高地之间公路两侧那树林茂密且地势起伏的区域。具体部署为:四营位于 601 高地以南,安排一个连负责截断敌军尾部,两个连负责拦腰截断;五营的一个连在 558 高地以北承担堵截敌军头部的任务,另外两个连协同四营进行拦腰攻击。此外,还派出一个排驻守在公路东侧 50 米处的小高地,以防止敌人逃窜;同时,安排一个高射机枪连提供防空掩护,另有一个六营作为预备队。整个伏击阵地长达 4 公里,敌人援军一旦进入,便会被困在两个高地之间,前后难以突破包围,左右也无法有效展开兵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随着负责包围前沿据点的 2 个营持续发动攻击,由 1 个装甲团外加 2 个步兵营组成的救援部队从富美出发,匆忙朝着波来梅赶去。16 时 47 分,救援部队的先头部队逐渐靠近 558 高地。此时,秘密潜伏的瞭望哨推倒一棵树,发出敌人接近的警报。收到警报后,3 个营迅速从休整地点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16 时 53 分,第一辆坦克进入 558 高地以北 200 米处,瞬间遭到两门无后坐力炮的攻击,先头坦克以及后续的装甲车均被摧毁。埋伏的一个排趁机冲向车队,但援军并未慌乱,试图强行突围,然而未能成功,随后转为防御态势,收缩兵力,占据了一处仅有一棵树的高地进行防守。与此同时,四营的 2 个连发动一次冲锋,便一举歼灭了援军的一个步兵营,而另一个援军步兵营此时还未进入伏击圈。

负责截断敌军尾部的一个连,因暂无战斗任务,便脱离阵地向北移动,探寻是否还有其他援军。恰巧遭遇正在伏击圈外下车的援军一个连。连长迅速指挥一个排从公路右侧分两路冲向敌人,另外 2 个排从公路左侧迂回包抄。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战斗,终于将这个连消灭。然而,对于占据那处仅有一棵树高地的援军装甲部队,却始终未能攻克。4 个连一直进攻至 24 日拂晓,依旧无法消灭这最后一股敌人。指挥员考虑到战斗持续时间过长,担心天亮后美军飞机会前来支援,于是主动下令撤围。

此次战斗虽然消灭了大部分敌人,但未能实现全歼。究其原因,指挥员过于急切,自身反坦克能力不足,却率先对战斗力最强的装甲部队发动攻击,致使其有机会退守高地坚守。而且,当时另一个步兵营还在伏击圈外。倘若此次战斗放过装甲部队,等两个步兵营全部进入伏击圈后再发起攻击,战局将会变得轻松许多。待另外 4 个连解决掉步兵后,再对付公路上的装甲部队也会容易得多。倘若装甲部队试图回撤,堵头的连队占领那处仅有一棵树的高地转而阻击装甲部队,即便装甲部队逃脱,负责包围前沿据点的 2 个营也能对其形成威慑。围点打援战术是越南人借鉴而来的,并且在军事行动中频繁运用。虽然该战术计划看似完美,但其成功率却时高时低,常常因为指挥员的临场应变能力欠佳,导致在战斗过程中战术执行走样。例如,接下来要讲述的便是一个因未能灵活运用该战术而惨遭失败的案例。

0 阅读:38
国际新干线

国际新干线

连接国际最新资讯,带你领略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