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张学良唯一在世的儿子回国,飞机上很不安,只因不会汉语

人间史名人录 2024-08-28 18:39:06

1930年,张学良最小的儿子张闾琳在天津出生,彼时,日本人正对我国东北地区虎视眈眈。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局势越发紧张,1940年,年仅10岁的张闾琳被送往美国旧金山,并在国外度过了自己整个青春期。

身为“东北王”张作霖的孙子,一直到1994年,他才终于踏上了东北的土地。

彼时,他已经64岁。因为自幼在美国长大,他并不会说汉语,只好拜托同行之人多多关照。第一次回到这个遥远的故乡,他的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

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张闾琳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父亲张学良的叮嘱:“替我去看看家乡吧。”

无奈的分别

张闾琳出生在天津,10岁时因战乱被母亲赵一荻送往美国,托付给挚友伊雅格夫妇抚养。自那以后,张闾琳的生活轨迹便与故土渐行渐远。

当时,国内的形势一片紧张,而他的父亲在他出国前就因为“西安事变”被蒋介石囚禁,不知踪迹。

在美国的日子,他几乎与国内的父母完全断了联系,甚至连他们是生是死都不清楚。

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读完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

在美国时,他的学习天赋得到了极好的开发。

中学毕业以后,他报考了加州大学的航天专业,并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航天方面的专家。

而在他努力读书的时候,他的父母,张学良夫妇于1946年被秘密转移到了台湾。由于行动受限,他们仍旧无法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取得联系。

一直到1955年,张学良的好友董显光夫妇被派遣到美国担任“大使”。赵一荻趁机拜托他们帮忙寻找分别近15年的儿子。

1956年,他们终于在一张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中,看到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张闾琳的照片。

而后,几经波折与张闾琳取得了联系。

来之不易的团聚

由于在美国待得实在太久,张闾琳已经完全适应了美国的生活,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他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却遗忘了自己的母语。

除了长相依旧是标准的亚洲人面孔,他的一切生活习惯和思想都已经完全西化,简直可以说是地道的美国人。

1956年,张闾琳搭乘飞机来到了台湾高雄,见到了自己分别26年的父母。

因为他不会中文,在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上稍显困难,不过感情的传递并不仅靠语言,看到泪流满面的父母,他终于有了一种归属感。

这次探亲过后,张闾琳又赶回了美国,他在美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割舍掉美国的一切留在台湾。

而且,即便他甘愿留在父母身边,美国那边也不会同意的。

他是航天领域的专家,是少有的人才,后来更是长期在美国的太空署(NASA)担任高级工程师,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都不会轻易被放回国。

父亲的心愿

1959年,台湾方面逐渐解除对张学良的软禁,1961年,张学良夫妇以看病为理由来到美国,与张闾琳再次团聚,这一次,他们终于能好好弥补这遗憾断绝多年的亲情。

张学良和赵一荻晚年定居夏威夷,每年的春节和父亲生日,张闾琳都会带着妻儿从飞到夏威夷,与父母共度时光。

能够在晚年重获自由,还能与小儿子团聚,张学良已经十分知足。但他仍有一个遗憾,就是因为各方面原因,他再也没办法回到东北,去看一看自己的故乡,去祭奠逝去的父亲。

张闾琳很想替父亲实现这个愿望,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终于,在1994年,事情迎来了转机。他被告知可以华裔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来华进行探亲访问。

飞机在云层中穿行,张闾琳的思绪却回到了童年,那个已经有些模糊的童年。

他想起了那个在天津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想起了与母亲赵一荻分别的那一刻。那时他还不明白,母亲为何要将自己送往美国,只是依稀记得她那双不舍的眼睛。

如今,再次踏上回国的旅程,他却难得的有些不安。

“你还记得我们的祖国是什么样子吗?”张闾琳突然开口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低沉。

妻子陈淑贞微笑着摇了摇头,“我也只是跟随父母离开中国的时候还很小,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

他已经离开中国太久了,就连儿时的记忆也不剩多少了,乡音更是忘得一干二净,他很担心会在中途出现差错,未免在下飞机时出错,只好拜托机组工作人员多多关照。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们乘坐的航班抵达北京时,机场的工作人员早已在贵宾通道等候,看到他们,立刻迎上前来。

“张先生,欢迎回国,我们已经为您安排好了所有的接待工作。”其中一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微笑着说道,语气中充满了礼遇和尊重。

张闾琳却在这一瞬间感到了一丝茫然。他忘记了如何用中文去回应,只能用简单的英语表示感谢。

工作人员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立刻转换成流利的英语与他交流。

张闾琳感到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既有对故土的陌生感,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归属感。

在北京的日子里,张闾琳夫妇参观了许多地方,特别是航天领域的发展成就,让他感到惊叹。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的进步,超出了他的想象。

然而,真正让他心潮澎湃的,是即将前往东北的行程——那里是他父亲张学良的故乡,也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家乡的呼唤

张闾琳站在沈阳的“大帅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还保留着当年的样貌,他忍不住伸手轻轻抚摸,仿佛能透过这些冰冷的石头,感受到父亲张学良当年的气息。

随行的导游低声为他一一介绍道,“这里是张将军当年会见客人的地方。”

张闾琳静静地站在那里,他闭上眼睛,努力想象着父亲在这里的一举一动。

“你还好吗?”妻子陈淑贞走到他身边,关切地问道。

张闾琳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我很好,只是……突然觉得自己离父亲那么近,又那么远。”

离开沈阳后,张闾琳和妻子又前往辽宁,祭拜了祖父张作霖的墓地。可以看出,这里被保存的很好,父亲可以放心了。

那是他从未见过的祖父,但从小就在父亲的讲述中无数次听到的名字。他在心中默默地说道:“爷爷,我替父亲来看您了。”

那天夜里,张闾琳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这是父亲一生未能回归的故土,而今,他终于以这样的方式替父亲走完了这条未尽的路。

不久后,他们准备结束这次行程。

然而,就在即将离开中国的前一晚,张闾琳收到了辽宁省外事办公室的一封信。

信中表达了对他此次回国的诚挚感谢,并邀请他在未来有机会时,再次回到家乡,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坐在返回美国的飞机上,张闾琳还有些恍惚,陈淑贞温柔地看着他,轻声问道:“你在想什么?”

他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说道:“我在想,父亲当年离开这里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他一定很不舍。”陈淑贞微笑着说道,“就像我们现在一样。”

回到美国后,张闾琳将这次中国之行的所有细节都讲述给父亲张学良听。他还用摄像装备拍下了整个“大帅陵”的样貌,张学良看到后激动不已。

当讲到沈阳的故居时,张学良的目光中闪烁着泪光,沉默片刻后,他轻声说道:“谢谢你,替我完成了这个心愿。”

这次归乡之旅,在张闾琳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知道,无论自己身在何处,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牵挂永远不会消失。

这次回国,让张闾琳真正找回了失去的部分,也让他在内心深处与父亲、与祖国达成了一种和解。他终于明白,家乡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他心灵的归宿。

2004年,他再次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回到大帅府参观。2005年,他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活动。

2024年,8月13日,张闾琳在美国辞世,享年93岁,没有留下多少遗憾。

结语

1994年的这次回国之行,张闾琳不仅替父亲完成了未竟的心愿,也重新连接了他与故土的情感纽带。

虽然他已多年不曾使用汉语,但家乡的呼唤从未在他心中消退。这段旅程,是他生命中一次重要的寻根之旅,也是他与家族历史再度交织的时刻。

这次回国,不仅是一次亲情的团聚,更是一次灵魂的归宿。在故乡的土地上,张闾琳找到了自己身份的延续,填补了多年心中的空白。

参考资料:

《张闾琳逝世!系张学良最小的儿子,航天专家》——中国侨网

0 阅读:127

人间史名人录

简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