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简宁。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
我先讲一个故事哈:
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一有时间他就拿起画笔涂涂抹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孩子妈妈看了很欣慰,为了鼓励他更好地画画,妈妈对孩子说:“宝贝,你真棒!以后你每画完一幅画,妈妈就奖励你一个你喜欢的玩具!”
刚开始,这招还挺管用的。孩子为了得到心爱的玩具,每天都乖乖地画画。可是没过多久,孩子虽然每天都按时完成了“任务”,但画出来的东西却越来越敷衍,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灵气和创意。更令妈妈崩溃的是,一旦没有了玩具的诱惑,孩子就对画画失去了兴趣。
明明是孩子喜欢的事情,为什么加了奖励,反而适得其反了呢?
问题就出在这个奖励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过度合理化效应”在作祟。
01什么是过度合理化效应?
简单来说,过度合理化效应指的是,当我们因为做某件自己本身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外部奖励时,我们对这件事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反而会降低。
就像上面画画的例子,原本画画是因为孩子在享受这个过程,这是孩子的内在动机在驱动。但当父母引入了“玩具”这个外在动机后,孩子画画的动机就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把画画和“得到玩具”联系在一起,画画本身带来的快乐反而被削弱了。(关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详细解释,你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告别催娃模式,巧用动机心理学,让孩子爱上学习!)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证实的。他找来一群大学生,让他们玩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
第一阶段,所有学生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拼图就能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对照组仍然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所有学生都没有奖励,但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继续玩拼图还是做点别的。
结果,你猜怎么着?在第三阶段,那些曾经获得奖励的学生,玩拼图的时间明显减少了,而那些一直没有奖励的学生,反而对拼图的兴趣更浓厚了。
这说明,外部奖励虽然短期内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削弱人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导致动机下降。
02为什么会出现过度合理化效应?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跟自主有关。
当我们纯粹因为喜欢而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我们是为自己而做,我们是自由的,快乐的。
但是,一旦引入了外在的奖励,事情就变味了。我们可能会开始觉得,自己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得到奖励。这时候,我们的行为就好像被“收买”了,不再是自主的选择,而变成了一种“交易”。
就像《动机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的喜剧演员大卫·查普尔,就曾经放弃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节目和巨额合同,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开始侵蚀他对喜剧的热爱和自主感。后来,他选择在一些昏暗、烟雾缭绕的酒吧里表演,才重新找回了那种纯粹的热爱。
过度合理化效应在家庭教育中也屡见不鲜。很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会许诺各种各样的奖励,比如考到多少分就买什么礼物,做完作业就可以玩游戏等等。
短期来看,这招可能确实有效,孩子的分数提高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让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降低,他们可能会觉得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
我有一个朋友,她家孩子以前特别喜欢阅读。但自从她开始用“读完一本书就奖励 10 块钱”的方式激励孩子后,孩子虽然读书的数量上去了,但质量却下降了。他开始挑一些薄薄的、容易读的书来凑数,完全失去了沉浸在阅读中的那种快乐。
这就是典型的过度合理化效应。外在的奖励,把孩子内在的阅读兴趣,转化成了对金钱的追求。
当我们感觉自己不再是出于热爱,而是为了金钱或其他外在因素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我们的内在动机就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03如何避免过度合理化效应?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所疑惑: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用奖励了呢?
当然不是!奖励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发生,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1)任务本身必须是有趣的
如果任务本身就很枯燥无聊,比如让你去洗厕所,那给点奖励反而能提高积极性,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内在动机可以削弱。
(2)奖励必须是预期的
如果你事先就知道做完这件事会有奖励,那你的自主感和内在动机就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如果是意外的惊喜,那就另当别论了。
(3)奖励必须是物质的
物质奖励,比如金钱、礼物,更容易降低内在动机。而口头表扬,则通常不会有负面影响,反而能激励人。
看懂了过度合理化效应发生的几个条件,相信你也就更懂得了怎么利用奖励来激发动力。
1. 奖励要“对症下药”
过度合理化效应通常发生在那些本身就很有趣、能让人产生内在动机的任务上。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务,引入外部奖励通常是有效的。
2. 奖励要出其不意
奖励最好是意外之喜,而不是意料之中。如果孩子事先就知道做完作业可以得到奖励,那奖励就成了他们做作业的唯一目的。但如果孩子在认真完成作业后,突然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奖励,那效果就会好得多,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内在动机。
3. 多用精神奖励,慎用物质奖励
对于孩子来说,真诚的赞美、温暖的拥抱、父母的陪伴支持,往往比物质奖励都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对于员工来说,领导对员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谈心、及时的肯定和夸奖、荣誉或者奖项的奖励、职权的激励、带薪的假期等精神奖励,也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给予选择权,增加自主感
在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和员工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觉得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一定的掌控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感和内在动机。
04 写在最后
过度合理化效应告诉我们,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要学会区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