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这么多,他们的稿费是多少?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

独钓一江秋 2024-12-13 20:19:00

前言

在古代文坛上,文人往往被赞誉为高雅从容、超然脱俗的气质,他们以笔为剑,以墨为盾,在纸面上挥洒自如,留下千古传颂的诗篇。

这些文人以其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他们的稿费收入实际上,却决定着生活的优渥程度。

“润笔“

古时人们使用毛笔进行书写时,常常需要将毛笔浸泡于水中,使笔毛变软、张开,这样做的好处是毛笔更容易吸墨,书写起来也更加方便和流畅。

古代文人的稿酬高低往往取决于个人名望,声名赫赫,一字就值千金,默默无闻,只能勉强糊口或干脆放弃执笔。

这并非所有文人的常态,许多文人虽然才华横溢,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报酬。

杜甫曾用诗《闻斛斯六官未归》作描写好友靠卖字度日的贫困生活,而明史中也有记载说,当时写作行业竞争激烈无比,人们为了一笔墓志铭费用大打出手,令人忧心忡忡。

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文人,在追求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困境,他们在文坛上的地位与声誉,往往与他们的经济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人“工资条”

虽然古今文人稿酬的数字,差距其实并不巨大,但古时人的工资是以粮食计算,按照人们的品级逐级递减,这意味着地位越高的人,得到的粮食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很多时候,这些以粮食为单位的薪水,都是一年一次性发放到位的。

粮食作为薪酬,体现了农业社会对粮食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的货币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后来,粮食的价值逐渐降低,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原本看似丰厚的薪酬,实际上已经大大缩水。

在唐高宗时期,工资发放方式出现了一些调整,开始出现了月薪的说法,激发官员诗人的工作热情和创作激情,他们可以更频繁地获得报酬,更及时地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回报。

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轻时,获得“吏禄三百石”的俸禄,这相当于一万五千九百公斤粮食,这个数目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远远高于同时期普通农民的收入水平。

这些粮食的实际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但白居易的生活依然过得相当优裕,这也得益于他后来担任了显赫地位的太子少傅,每月可以领取百千两白银的俸禄,这样的收入使他成为了朝野间人人艳羡的大富豪,过上了闲人富足的逸生活。

他对自己的工资非常自豪,总是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的收入,作为皇家御用写手,他的铁饭碗让他,根本不用担心收入的问题,因此他写了一首诗来揭露朝廷发薪的秘密,题为《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在这首诗中,他写道:“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这句话暗示着他作为朝廷的高级官员,月薪高达数百千,而且只需要充当一个“闲人”,不用担负太多的工作责任,就能轻松领取高额的薪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文坛名士的韩愈在国子监博士任上的拮据收入,尽管他的年薪有两万钱,这在当时也算是不菲的收入,但对于一位身居要职的高官而言,这样的薪酬就显得有些单薄无力。

韩愈的生活并不像白居易那样奢华,反而显得较为简朴,这从侧面反映出,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职位的文人,所获得的报酬和生活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

作为当时有名的文化人,除了写诗,他当然还有其他的副业,因为光凭写诗可能难以维持高额的生活水平,其中,一个收入可观的副业就是写墓志铭。

虽然在那个时候,他们可能不会像现在那样谈论稿费,因为文学创作,更多地是为了表达敬意和纪念而非商业目的。

但是墓志铭在古代社会,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达官显贵去世后,其后人都必须购买高价的墓志铭,来彰显对逝者的尊敬和孝道,否则会被社会视为不孝。

写墓志铭成为了一项相当有利可图的副业,能够为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时代不同,价格不同

即便是身居高位的文人,也难免遭遇不公,据史书记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给一户富商写过墓志,只获得价值约五千元帛匹报酬,实在是小富即安的写照。

史料记载,宰相王旦去世后,欧阳修应邀撰写了他的墓志,王的儿子送来了金制的酒盏十副和酒壶两把,作为报酬。

欧阳修却感叹道:“只有酒壶和酒杯,却没有倒酒的人,这未免有些不太好吧?”王的儿子听后立刻又送来了两位美女,想要送到欧阳修的府上作为礼物。

欧阳先生却因礼尚往来而感到为难,他知道这些礼物是王家的诚意,但他也不愿意接受过于奢华的报酬,他拒绝了王儿子送来的美女。

相较之下,明代文人张洪为人撰文,竟只获得区区五百铜钱的稿酬,连买一石大米都捉襟见肘,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骤跌落差。

明朝时期的徐渭,以其古怪离奇的个性而闻名,他曾在杭州一衙门担任师爷,期间替领导写过一篇名为《镇海楼记》的文章,这篇文章仅有600字,却因为其精彩的文辞和深刻的意境而备受赞誉。

为了感谢徐渭的帮助,给了他纹银220两作为报酬。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这样一篇文章每个字竟然相当于现在的136元人民币。

也有人对稿酬报价理直气壮,如清代画家郑板桥公开对自己作品明码标价,从几两白银到几钱银子不等,看似慷慨,实则也是对知识劳动的一种期许与重视。

有趣的是郑板桥生前的画作,如今在收藏市场上已是价格暴涨数万倍,创下天价新高,令人津津乐道。

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卧病在床,家境拮据,甚至连丧葬费都难以支付,恰巧有一位盐台顾大人前来,请求钱谦益代为撰写几篇文章,愿意支付1000两白银作为稿费,这对于钱谦益来说无疑是机遇。

面对眼看不行的生计,和家庭所面临的困境,钱谦益接受这个提议,他闭门思索,挥毫泼墨,为盐台顾大人写下了几篇精彩的文章,以换取稿费,足以解决家中的紧急经济困境。

结语

古人“润笔”之道,正如今人一般,需要经过艰辛汲汲营生,有人致富有人拮据,前程命运往往难以把控。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人都需要在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0 阅读:6

独钓一江秋

简介:欢迎关注!欢迎点赞独钓一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