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里过端午,甜粽肉粽都吃。甜粽是白粽,也加枣或加豆沙,当时令点心甚至早饭吃。肉粽能当主食。肉要丝缕又结实,油脂半融最妙。
蛋黄粽、椒盐粽、冬菇虾米腊味粽,看着新鲜。四川“鬼饮食”所谓椒盐粽。
我妈有一次吃到糯米鸡,“鸡肉粽?”
粽子在西晋时就有,叫做角黍,过节时吃的,本质是时令点心。宋朝的《事物纪原》里,提到粽子有加枣子、栗子与胡桃这些花色的了:这几样都偏甜。
之后的甜粽子,应该都这么下来的:加枣,加豆沙,偏甜,当时令点心吃。
昨天跟长辈聊吃粽子,说甜粽咸粽口味之分。
长辈说,白天吃甜白粽,晚饭吃咸肉粽,以前是没得吃,现在有得吃,当然得多吃几个。要不是怕血糖高,简直想天天吃。
老规矩么反正过去了,过节就是“嘴巴适意”,“惬意!”
明朝时,端午除了吃粽子,还要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加蒜过水面——过水面就是冷淘面,这就又让人想到杜甫那个槐叶冷淘了。的确要入夏了,天热容易没胃口,吃冷面就蒜,的确挺好。
但估计现在,大家也就吃个粽子罢了吧?朱砂雄黄菖蒲酒,提的人就少了?——毕竟老规矩也并不都是健康的。
我一直觉得,现代人过旧节,略具意思便罢了,无非凑个日子热闹开心一下,顺便体念一下传统文化。快活就罢了。
毕竟太多所谓传统也都是应时变化,更有许多所谓的传统,其实时间也不长,更不论还有些是捏造的。
真要一板一眼按旧俗,则古代三节要给塾师送礼,七夕要乞巧,新桃旧符雄黄酒,一样样照做,累人。
我老家乡下,以前有好多爱按旧习俗过节的,有些是图利:逢节要大家凑份子给钱,他们负责摆规矩过节——至于钱最后怎么花的,当然不提。
也有一类是每逢节日,就要拿拿架势显摆一下资历:大到怎么行礼怎么称呼,小到粽子该怎么吃,都要纠正一番。合了规矩,才能免听唠叨,好好过个节。
这类人比谁都喜欢过节,大概因为平时都没这名分教训人。
大概世上真有人和快活有仇,看到大家居然能随性快活想吃啥吃啥,自己没法教训人了,就觉得要不快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