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杜甫之前,想先分享鲁迅先生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巨火。
此后如今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读杜诗越多,越觉难以读懂他,他像千年暗室中的掌灯人,深陷黑暗,手持微光,我们站在光里,难以体会他曾经历的黑暗与绝望。

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却很少了解语文教材之外的他。

大家觉得他太苦,诗也难读,便将他尊为圣像,敬畏却不靠近。
人们对杜甫有刻板印象,认为他是忧国忧民、苦兮兮的老头,而李白是年轻俊逸的形象。
实际上,杜甫比李白小十几岁,还觉得李白是天纵奇才,杜甫靠刻苦积累。

但杜甫天赋并不比李白低,他七岁作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24岁游泰山写下《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尽显少年意气,也是个少年天才。
而且杜甫也有狂傲一面,37岁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炫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觉得自己写赋能与扬雄相比,写诗不逊色曹植,文艺圈大佬李邕想见他,大诗人王翰愿与他为邻。
杜甫的狂带点遗传,祖父杜审言张狂到极点,不过杜审言有京兆杜氏的家世背景支撑。到杜甫时家世已不复往昔,且杜审言张狂得罪不少人,没给子孙留人脉,导致杜甫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
杜甫的诗好到难以言表,从诗体、格律、手法全维度看,他横断古今。在他之前没人这么写诗,之后全是效仿者,诗歌也因此分成杜诗和非杜诗。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虽这一脉不如西晋名将杜预时显赫,但也是官宦世家,经济条件优渥。
杜审言写诗水平极高,杜甫曾说: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杜审言留下的诗坛名望是无形遗产。
杜甫童年虽母亲早逝,但姑姑照顾他,还给他安排书法、音乐兴趣班。五岁看公孙大娘剑器浑脱舞,在齐王宅听李龟年演奏,往来皆鸿儒,是世家贵公子配置。
少年杜甫性格跳脱: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0岁开始四处旅游,靠父亲资助,一直“啃老”到30出头。他在吴越游玩三年,24岁去洛阳考进士落榜,没当回事,去爬泰山,写下《望岳》。

《望岳》
之后又在齐、赵游玩四五年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公元744年4月,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个旅游爱好者相遇,一起去深山老林找长生不老药。几个月后分别,约好秋天再找山林“探险”,第二次还拉上高适。

杜甫李白
这是杜甫一生最欢乐时光: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杜一共见过三次,第三次在齐鲁,李白送杜甫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后两人再未相逢。
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到长安参加考试,碰上李林甫主考,李林甫操作导致无一人录取,还对玄宗说“野无遗贤”。

李林甫
这是杜甫第二次考试失败,35岁的他开始有中年危机。
科举不通,他走权贵举荐之路,因写诗好受权贵敬重,但没像李白、王维那样有人举荐造势,在诗坛有点小透明。
当时权贵欣赏杜甫的诗,却因他的诗超越时代和人们审美认知,评价保守。
杜甫在长安屡屡碰壁,父亲过世,遗产花光,长安物价高,他经济拮据: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公元751年,39岁的杜甫献上《大礼赋》获玄宗赏识,有了分配官职资格,却又在选官考试中被李林甫黜落。快40岁的杜甫在长安没房、没工作、没存款,还扛着家族复兴希望,但他很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之志不改。
杜甫在长安待十年,43岁被授河西尉,因要盘剥百姓他拒绝,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类似兵器仓库保安。上任前回奉先看妻儿,得知一岁幼子饿死,看到百姓更绝望,而玄宗等皇亲贵胄还在花天酒地,他以诗写史,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陷落,杜甫避难途中被叛军押到长安。
王维因官大名气大被严管,杜甫无人管。

他看着长安繁华不再,写下《春望》。
后来他逃出去投奔唐肃宗,衣衫褴褛、伤痕累累,肃宗感动,授左拾遗,虽官小却能常伴皇帝左右。但他为救房琯直言上谏触怒肃宗,被贬华州,不再受重用。
杜甫回乡村探望妻儿,一家人在乱世重逢,他写下: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他看到乱世百姓苦难,写下“三吏三别”,字字泣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辞去官职去蜀地,在严武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草堂。生活清苦,草堂遇雨就遭灾,他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即便自己处境艰难,仍想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听闻朝廷收复河南、河北,他写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也会感怀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也是在为自己感慨。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去夔州,两年创作430多首诗,《登高》问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4字含八重意蕴,尽显羁旅愁思、孤独悲凉。
56岁的杜甫想回故乡,乘船出川,因兵匪作乱一再改变航线,大多时间漂泊船上。两年后遇李龟年,两人都已苍颜白发、贫病缠身,他写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后来漂泊到湖南岳阳,他写下: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潭州孤舟上去世,终年59岁。
杜甫生前未大放异彩,死后却光耀万年。
中晚唐时期,元稹为他写墓志铭,给予极高评价。
在当下太平盛世,我们或许应多去读一读杜甫,触摸那个伟大的灵魂。
文本内容源自@东兴苟十三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