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开国上将萧克去世,家人打开其生前留言,一时之间感慨良多

沛柔聊社会 2022-12-27 12:39:02

2008年10月24日中午,新中国开国上将萧克因病在北京逝世。作为一位传奇军事将领,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萧克

萧克的家人们在悲痛之余,很快想到了一件事——在萧将军生前,他曾告诉秘书和家人,自己在一张纸上写有留言,现在不能让他们知道;等自己去世后,才可以打开看……

于是,带着些许疑问的家人们,终于将那张写有留言的纸小心翼翼地打开。当看到萧克写在上面的内容后,他们不禁感慨万分……

一位杰出将领

2008年时,萧克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可谓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息息相关。

1907年6月5日,萧克出生在湖南嘉禾。他的父亲是一位清朝秀才,在乡间颇有名望。小萧克6岁时入私塾读书,后来又在高等小学念了三年,继而进入县初级师范学校。

从小,萧克就展现出远大的志向。他喜欢阅读孙中山先生的《心理建设》、《伦敦蒙难记》等著作,对这位革命先驱提倡的三民主义十分推崇。

有一天,萧克的父亲突然听到家里有哭声,连忙前去查看。只见萧克手里捧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脸上泪流不止。这一拳拳爱国之心,在此时显露无遗。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已是1926年。这年年初,19岁的萧克借到七块大洋作为盘缠,独自一人离家出走,准备前往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

当时,天上正下着大雪,萧克经过多日的艰难跋涉,终于来到了韶关。在那里他转乘火车,顺利抵达了广州。

虽然来到了目的地,但原本打算报考黄埔军校的萧克,还是错过了报名时间。于是,他改弦更张,加入了蒋介石手下的宪兵第六十五辅助团,并随部参加了北伐战争。

进入1927年后,萧克前往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加入叶挺所在部队,成为了一名排级教官,后来又担任连指导员。

萧克

这一天,萧克正在带领连队战士们唱当时的国歌《卿云歌》。突然,连长郑鸣英对他说:我教你唱一首更好的歌,叫《国际歌》;《卿云歌》是中国的,而《国际歌》则是全世界无产者的歌。

萧克一听,便产生了兴趣。当郑鸣英唱到“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句时,他对此解释道:“英特纳雄耐尔”就是共产主义……

听到这里,萧克隐约明白了:这位郑连长可能是共产党。于是,在郑鸣英的帮助下,萧克阅读了《共产主义的abc》和《共产主义前景》等读物,一步步萌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有一天,郑鸣英向萧克问道:“你想不想加入共产党?”萧克回答:“想啊,可我找不到哇……”其实,他早已猜到对面这位就是共产党员,便试探地问他:“你能帮我找到共产党吗?”

“我想想办法吧”,郑鸣英不动声色。

不久后,萧克即将调到别的连队担任连长。就在他临走的那天晚上,郑鸣英突然说:“晚上开一个会。”

“开什么会呀?”萧克好奇地问。“你加入共产党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今天晚上,你要入党宣誓”,郑连长回答。

萧克听了这话,顿时激动得不得了。这晚,他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加入了这一组织。

就在入党没几个月后,1927年8月1日,萧克随部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后来他对此回忆道:“原计划三点起义,但不到两点就打起来了。一听枪响,我们就赶快跑出去打,到了第二天早晨仗就打完了。”

萧克

南昌起义失败后,萧克先回到家乡暂避风头,又于1928年1月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出任宜章独立营副营长。

这个营有500多人,都是当地的农民,但只有几十支枪,其他武器只有梭镖,被人们称为“梭镖营”。起义失败后,部队决定向井冈山进行转移。

然而,部队里很多人并不愿意离开家乡,还有些人由于起义失利,对革命前景十分悲观,说“靠几根梭镖闹不出什么名堂”……

就在众人犹豫不决之时,萧克将大家召集起来,表示过去的农民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党的领导。而现在,虽然我们人数不多,武器装备也差,但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在萧克的鼓舞下,众人抖擞精神,决定继续前进。就这样,他们从宜章出发向井冈山挺进。当来到资兴龙溪洞时,正好与另一支队伍相遇了。

那支队伍,正是由毛泽东率领的三十一团。当这两支都打着红旗的部队看到彼此后,都感到十分亲切。得知对方的来历,萧克及其手下纷纷欣喜若狂,欢呼雀跃。

就这样,萧克成为了湘南起义部队里,第一个见到毛泽东的人。他带领着自己的梭镖营,跟随这位共产党创始成员一路上了井冈山。

几十年后的1968年,在那年“五一”劳动节时,萧克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握着他的手,感慨地说:“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资兴的龙溪洞吧?那时,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枪啊?”

毛主席

萧克有些惊讶,过了这么多年,毛主席还记得和自己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回答:“当时我们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总共有五六百人,但只有五十多条枪,300多根梭镖。”

毛主席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出了和当年几乎一模一样的话:“好哇,揭竿而起,揭竿而起呀,农民起义都是这样。”

回到那时候,在朱德和毛泽东两军会师之后,红四军成立了。年轻的萧克出任第29团连长,随后参加了五斗江、龙源口的战斗。在那期间,他还曾英勇负伤。

那是1928年6月,敌军向永新龙源口发起了进攻。很快,萧克所在的第29团与对方展开了激战。接到命令的他,向敌人阵地进行冲锋。

当萧克冲到敌人阵地前沿时,突然感到右脚一阵剧痛,身体瞬间难以移动。他低头一看,只见血流到了地上,自己中弹了……

最终,红军攻破了敌人阵地,取得了这一仗的胜利。萧克住进了红军医院,可仅仅半个月后,他还未完全痊愈,就又一瘸一拐地返回了连队,继续参加下面的战斗。

不久后,由于第29团建制被打掉了,萧克升任第28团营长。1929年1月,他跟随毛泽东、朱德离开了井冈山,前去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

萧克和贺龙

从那时候开始,萧克先后担任红四军纵队司令员、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1932年9月,他被派往湘赣苏区,担任红八军军长。

这一年,萧克只有25岁,却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战略区域红军主力的主要军事领导。湘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战略侧翼,在战略全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事实证明,萧克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红八军连战连捷,不仅恢复了大片苏区,还使部队迅速发展到4000多人。

1933年5月1日,敌人六十三师派出4个营和1个辎重连的兵力,偷偷穿过红军根据地,前往茶陵接运补给物资。

得到这一情报后,萧克等人经过研究,决定率领红八军趁敌人从茶陵返回时,对其进行截击和消灭。

就这样,萧克先派出茶陵独立团,让其前往茶陵和莲花交界地区进行活动,将敌人引诱进九渡冲。而他本人,则指挥红八军主力进到莲花棠市一带。

5月6日下午,当敌人赶着骡马进入九渡冲后,茶陵独立团按照事先部署,向对方发起攻击。很快,萧克率领红八军从棠市分两路赶来。

就这样,红八军和茶陵独立团依靠互相配合,在黄昏时分将敌人的掩护部队全部消灭。

入夜后,萧克等人经过讨论,对接下来的进攻进行了部署。第二天凌晨6点,红八军发起攻击,将剩余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这次战斗是红八军成立以来,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

从那之后,萧克继续展现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1936年7月5日,他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以时年29岁的年龄,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

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萧克也以不同的职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在1955年的大授衔里,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热爱文学 高风亮节

除了在战场上功勋卓著之外,萧克还以能诗善书闻名。美国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曾这样评价道:“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和家人

萧克在带兵作战之余,不仅喜欢看书,还对文学创作很有兴趣。1937年5月,身处战火中的他开始写作长篇小说《罗霄军》。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初稿。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这部书稿虽进行了多次修改,却长期未能出版。直到1988年建军节前夕,这部小说终于以《浴血罗霄》的名字问世,不久便轰动了文坛。

1991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通知萧老,《浴血罗霄》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不仅如此,在著名作家夏衍的介绍下,萧老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一个多年驰骋战场的将军,却能够从事文学创作,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对此,萧克淡淡地表示:“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看得那么神秘”。

事实上,当1985年底萧克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他曾作了一首诗感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其所说的“难了”之事,指的就是文学创作。

而在个人品行上,萧克也堪称楷模。他治军严谨,以身作则,尤其重视群众纪律。1940年秋天,萧克在河北阜平谷家庄小住。当他发现警卫员将一匹马拴在了一棵小楸树上后,急忙挥手进行制止。

这位将领告诉警卫员:“小树上栓马,会把树拽死的。大树上也可以栓嘛!”警卫员听了这话,连忙照做。

当新中国建立后,有谷家庄的老乡来到北京看望萧克。萧克向对方问道:“门前的小楸树长得如何?”老乡回答道:“长成大树了。”萧克听了,十分高兴。

萧克和家人

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时,还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那是1934年10月的一天,红六军团在贵州旧州抓到了一位名叫勃沙特的瑞士传教士。不仅如此,他身上的一张法文贵州地图也一并被发现。

当时,有人表示勃沙特是“帝国主义分子”,应该杀掉;而那张地图是“帝国主义文件”,应该烧掉。

萧克了解了情况后,却显得很高兴,说自己获得了两个宝贝。别人听了,感到十分不解,问这位将领:“鸟人鸟语,鸟图鸟文,何为二宝?”

萧克告诉他们:“勃沙特是瑞士人,瑞士不属于帝国主义国家。其次,瑞士和法国同属欧洲,他应该懂法语,这样就有很大作用。”

于是,当天晚上,萧克对勃沙特以礼相待,并请他对地图进行翻译,自己则用中文记下来。后来,这张地图在红六军团行军作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在萧克晚年时,还一直挂念着这位瑞士朋友。1984年他出访欧洲期间,还四处打听对方的下落,希望能够同他见面,但遗憾地未能实现。

几年后,萧老得知勃沙特依然健在,居住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不禁喜出望外。他向对方写了一封信:“久违了!从索尔兹伯里先生处得知你的近况。虽然我们已分别半个世纪,但五十年前你帮助我翻译地图的事久难忘怀。所以,当索尔兹伯里先生问及此情时,我欣然命笔告之。如今我们都早过古稀,彼此恐怕难再见。谨祝健康长寿。”

萧克

在日常生活中,萧克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1952年进京后,他一直住在一所平房里直到去世。房子里的家具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配发的,从没有再换过新的。

而在饮食方面,萧克是这样告诫自己的孩子的:“解放前我们能吃的东西,现在也要能吃。”他的日常饮食非常简朴,早晚各一碗小米粥、一个鸡蛋、一碟子小菜,中午则是一荤一素,粗粮占了多数,绝不会浪费和大吃大喝。

在萧老生前,他曾告诉自己的秘书和家人:“我有留言写在一张纸上,现在不能让你们知道。等我死后,你们才能打开看。”

当萧克上将于2008年去世后,家人打开了他的留言,才发现内容是关于墓碑的。于是,他们决定遵照萧老的遗愿。他位于八宝山公墓的墓碑上,正面只有萧克的名字,背面则是他自己写的四个字——求实存真。

而这,正是萧克一生品格的凝聚。

0 阅读:5

沛柔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