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这首诞生于1937年,由赵丹首唱的歌曲《春天里》,曾在中华大地上风行多年。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歌的词作者关露在后来,经历了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春天里》
1982年3月23日这天,中共中央组织部派人前往北京朝内大街203号。这里有一座筒子楼,一楼阴面有一间宿舍。
宿舍里的一张床上躺着一位老人,正是75岁的关露。此时的她身体状况不佳,时常感到全身疼痛。
来人向这位病床上的老人宣读了对她的平反决定:“关露的历史已经查清,不存在汉奸问题。……撤销和推倒强加于关露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
不仅如此,这一决定还撤销了过去对她的审查处理报告。当年的报告称:“关露在接受组织任务到敌伪机关期间,并未积极为党工作,而是公开地为敌人工作,起了汉奸的作用。”
当关露听到这一消息后,内心不禁百感交集。那时的她,已经背负了四十多年的汉奸骂名,先后坐了十年牢。如今,自己终于得以平反昭雪……
时间回到1928年。这一年,21岁的关露(本名胡寿楣)进入南京中央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她逐渐喜欢上了新诗这一诗歌体裁,并开始尝试自己进行写作。
于是,年轻的关露通过写作结识了一些文坛人士。1931年夏天,她离开中大来到上海。彼时,与关露同住的妹妹胡绣枫和妹夫李剑华与中共地下党关系密切,他们的家成为了上海中共地下党的据点之一。
在亲友的鼓励和影响下,关露开始接触工厂女工,教她们读书识字写板报,并承担起中共基层党组织的宣传任务,参与了上海妇女反帝大同盟的筹备宣传工作。
1932年春天,关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投身革命事业。与此同时,热爱文学的她继续笔耕不辍,并凭借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一举成名。这本诗集收录诗歌22首,作品反映了在民族危亡关头,一个爱国青年对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和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不仅如此,1937年4月15日上映的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歌《春天里》,歌词也出自于关露之手。这首由影片主演赵丹演唱的歌曲,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除此之外,关露还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并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她参与编辑了刊物《新诗歌》,并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左联”创作委员会的工作,也参加过“中国诗歌会”的活动。
关露
就在关露在文坛声名鹊起之际,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个月后,淞沪会战打响,很多进步文人纷纷撤离上海。
这些人里,并不包括关露。原来,她当时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留在了危在旦夕的上海。上海沦陷后,关露在30年代末期由于没有固定住处,便暂住党内同志王炳南家。
1939年秋天,关露突然接到八路军上海办事处秘书长刘少文转来的密电,要她速去香港找廖承志接受任务。于是,关露很快奔赴香港,在那里见到了廖承志和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潘汉年。
原来,组织上给关露的任务是让她接近日伪政权的特工头目李士群。不仅要从那里获取情报,还要寻找时机对他进行策反。
为什么会选中关露呢?原来,她的妹妹胡绣枫与李士群妻子叶吉卿曾是大学同学。不仅如此,当1934年李士群遭到中统调查被逮捕入狱后,胡绣枫收留了有孕在身的叶吉卿。因此,李士群对她一直十分感激。基于这层关系,中共方面本想将这一任务交给胡绣枫。然而,她当时在湖北另有任务,便向组织推荐了姐姐关露。
就这样,关露回到上海后,同中共地下党的吴成方接上关系。不久,她便成为了极司菲尔路76号汪伪特工总部的常客。关露和叶吉卿经常一起逛商场看戏,出现在各种公开场合。于是,这位文坛才女投靠汪伪方面的消息逐渐传开了。
丁默邨和李士群
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对关露嗤之以鼻。左联负责人找到主管诗歌工作的蒋锡金,问对方关露还参加你们的活动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这位负责人指示道:“今后不要让她参加了。”
那之后,关露许多曾经的同事、朋友纷纷对她愤恨不已,甚至谈到她时要向地上吐唾沫。一次,蒋锡金在路上碰到关露,两人聊了一会儿。在告别时,关露这样说道:“我没去过你的家,你的家在什么地址我全忘了。”
关露之所以这样做,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指示,有意疏远自己原先的朋友。1939年在香港的那次会面中,当潘汉年最后说道:“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当时的她认真地说:“我不辩护。”
而在打入汪伪特工总部期间,关露曾给妹妹胡绣枫写去一封信,信里说“我想到爸爸、妈妈身边去,就是不知道爸爸、妈妈同意吗”。
这里的“爸爸妈妈”,指的就是解放区和延安。当胡绣枫接到信后,立即向邓颖超进行了汇报。没多久,胡绣枫给姐姐回了信:“爸爸、妈妈不同意你回来,你还在上海。”
就这样,关露继续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1941年,她向李士群表示:“我妹妹来信了,说她有个朋友想做生意,你愿意不愿意?”
聪明的李士群一听,立即明白了背后的深意。很快,潘汉年在上海秘密约见了他,两人从此搭上了线。于是,日军方面的许多情报,就此纷纷提前被新四军知晓。
到了1942年春天,吴成方通知关露,称此次任务已经完成,她可以不再去李士群处。此时的她如释重负,迫切要求离开上海,希望能够前往延安或苏北新四军根据地。
然而,吴成方告诉关露,组织上决定让她继续留在上海,打入日伪杂志《女声》做编辑,并伺机寻找日本共产党地下党组织,来获取日本方面的情报。
关露
关露奉命打入《女声》后,很快崭露头角,成为编辑和撰稿人,写了很多随笔和时评。1943年8月,“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女声》派关露作为代表前去参加。
这次大会的第二天,作为指定发言人的关露演讲的主题与“大东亚共荣”有关。她向领队表示:“我是搞文学的,是妇女刊物的代表,不懂政治,不会演讲。如果一定要我讲话,我想谈点妇女方面的问题。”
最终,关露以《中日妇女文化之交流》为题进行了发言。正是那次赴日期间,她出现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并开始出现幻觉。
从日本回国后,关露得知自己出席日方大会的消息已在国内传开。当时一篇刊登在《时事新报》的文章写道:“当日报企图为共荣圈虚张声势,关露又荣膺了代表之仪,绝无廉耻地到敌人首都去开代表大会,她完全是在畸形下生长起来的无耻女作家。”此时,她的“汉奸”名声达到了顶点。
两年之后,抗日战争终于胜利结束。很快,军统在上海下达了“肃奸令”,开始大规模抓捕汉奸。这时的关露不仅在社会上被视作“汉奸文人”,其真实身份又是共产党员,处境十分危险。
不久,周恩来、邓颖超下令,将关露转移到解放区,交由夏衍具体安排。于是,她终于得以被送到苏皖解放区,结束了自己多年的间谍生涯。
虽然离开了上海,但关露依然被外界看作汉奸,受到一连串误解和羞辱,让她的精神大受刺激。关露想要发表诗作,却被《新华日报》社长范长江要求更换署名,称如果共产党报纸上出现她的名字,会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有人会借此攻击共产党。关露的朋友也劝她:“你为什么不能让人们把关露这个名字忘掉呢?你应该考虑党报的荣誉,不要去考虑你个人的荣誉。”听了这些话,她当场失声大哭起来……
不仅如此,关露还因为“汉奸”的名声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她在苏北解放区与王炳南重逢后,两人的感情发展迅速,不久就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王炳南
可是,当王炳南按照党组织原则,向周恩来夫妇汇报了自己和关露的恋情后,对方认为他们的结合会对党不利,从而表示反对。
“恩来和我反复研究,认为关露是个好同志,但由于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好的名声。群众以为关露是文化汉奸,而你又是长期搞外事工作的,群众都知道你是共产党。如果你们两个人结合,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邓颖超这样对王炳南说道。
于是,为了党的利益,王炳南向关露写了一封绝交信,并说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关露得知消息后,精神世界再次遭到重击。她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忍辱负重做特工这些年,换来的是这样的结局?
虽然精神连遭重创,但日子还要过。解放战争时期,关露一直跟随苏北建设大学到处转移,从苏北转到山东再到大连。那段时间里,她既担任学校的文学教员,又写了一些作品,发表时均使用化名。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关露来到北京,被安排从事文学创作。1951年,她写的小说《苹果园》被文化部电影局负责人陈波儿看中,将其调入电影剧本创作所,进行电影剧本创作。
正当关露在新的岗位发光发热之际,1955年,潘汉年因“汉奸”、“日本特务”等罪名被捕。不久,她以这一“反革命集团”成员的身份被捕,关入功德林监狱。
在监狱中,关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两年后的1957年3月,她终于得以出狱。虽然组织上不给结论,但至少获得了自由。
关露
第二年初,在电影局领导的要求下,51岁的关露被迫退职失去了工作。到了1967年,她又被有关部门抓走,关进了秦城监狱。
在那里,关露度过了八年时光。1975年5月被释放后,她一度被送进养老院,后来用自己补发的工资在香山买了一座小屋住了进去。
1980年5月的一天,关露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后,查出她得了脑血栓。这次以后,为了便于关露看病,文化部在朝内大街203号借了一间宿舍给她。
这间宿舍位于筒子楼一楼的阴面,一面墙紧挨着公共厕所。屋子只有十一二平米,冬天暖气不热,需要另生一只煤炉。
年事已高的关露由一位保姆进行照顾。1982年5月,她早年的结拜姐妹陈慧芝搬了过来,帮关露领工资、交党费、改善伙食,还督促她多起来活动。
同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派人前来,向病床上的关露宣读了对她的平反决定。几个月后的一天,关露的老相识、时任作协副主席丁玲来访,并告知她潘汉年即将平反的消息。
关露的眼圈红了:“真的吗?我盼的就是这一天!我中风后几次想到死,可一想到汉年的冤狱还没平反,泼在他身上的脏水还没洗干净,我就想,我得活下去,我得替他等到那一天!”
果然,这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为潘汉年公开恢复名誉。
关露
与此同时,关露一直在撰写回忆录以及纪念潘汉年的文章。12月5日,当这些都写好后,她服用安眠药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的骨灰安放仪式上,有人发现现场有一位不属于文艺界的来者。他是王炳南,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和任何人说话,一直默默地站在人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