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九章)高崇文和杜黄裳去世多年,为何以贿赂罪被弹劾?

惊心鸟 2025-01-21 01:41:01

唐宪宗李纯执政的元和年间,被认为是继贞观和开元之后政治风气最为开明的年代,历史上也有“小贞观”之说。这个时期李纯听从朝廷大臣的建议广开言路,国家重新走上复兴的道路,被誉为“元和中兴”。既然国家广开言路,自然少不了各种下层揭发朝廷舞弊的案子。元和八年的高崇文和杜黄裳的贿赂案便是其中的典型,也引发了朝廷的政治风波。这个案子最让人可不思议的是,当御史台的御史们弹劾高崇文和杜黄裳时,这两位当事人都已经去世多年了。可御史台依然翻旧账,抓了杜黄裳的儿子杜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按照一般的常理来看,除非是特别大的罪状,封建朝代的官员死后是很少翻旧账的。而高崇文和杜黄裳都不是一般的官员,他们之间的金钱交往基本上算不得大案要案,也不设计国家机密,所以翻旧账的必要性不大。实际上在唐朝中后期,朝廷中的腐败比较严重,已经出现了常态化的苗头。官员之间有一些金钱交往基本上是被当作潜规则默许的,并不会太过追究。然而在高崇文和杜黄裳去世多年后,御史台居然拿两人在世时的交往说事,这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如果这种案子都能成立,那半个朝廷的官员都得下狱伏法。

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御史台要打破这个潜规则,非要把高崇文和杜黄裳的旧账翻出来呢?要解答其中的疑问,还得从两人的关系,和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首先要说的是杜黄裳,这个官员在当时的地位不凡,是唐宪宗李纯继位后任命的第一个宰相。杜黄裳出身与京兆杜氏,这是隋唐初年有名的门阀贵族,也是关陇门阀贵族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朝中期之后,经过初唐贞观、永徽和武周三代皇帝的打压,杜氏的势力大不如前,杜氏的子弟也不得不按照普通人家子弟的路子考进士做官。

杜黄裳考中进士后,被当时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任命为从事,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后来郭子仪入朝,杜黄裳留守朔方主持军务,成为了郭子仪的继任者。唐德宗李适时期,杜黄裳入朝当御史,因为与宠臣裴延龄,十年不得升迁。唐顺宗李诵继位后,杜黄裳的女婿韦执谊出任宰相,他也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后来改任太常寺卿。永贞内禅之后,皇太子李纯登基称帝,是为唐宪宗。李纯为了感谢杜黄裳不惜与女婿韦执谊闹翻,也要帮他争取太子之位,便任命杜黄裳为宰相。李纯登基半年后,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朝野出现动荡。

当时朝廷中有两种舆论,一种是像刘辟妥协,派人安抚他,满足他部分权位的要求。另一种则是出兵西川平定叛乱。杜黄裳作为当朝宰相是支持作战的,并且推荐了神策军将领高崇文为主帅。御史弹劾的高崇文和杜黄裳的贿赂案,被认为是在这次战事前后发生的旧事。李纯当时采纳了杜黄裳的建议,以高崇文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左右神策、麟游、奉天各地的屯兵进军。同时也以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出兵参战。这场战争打了八个多月,高崇文顺利平定了叛乱。

从这个案子上来看,高崇文贿赂杜黄裳的事情是证据确凿的,而且杜黄裳的儿子杜载也亲口承认了。实际上如果不是两人当时有着这般的关系,杜黄裳也不会推荐高崇文,而神策军内部有很多的人顶着这个主帅的职位。但是杜黄裳推荐高崇文也不是为了钱,他也是有着深思熟虑的,钱只是当时权贵之间交往的一种拉近关系的方法。高崇文是平卢军出身,本来与神策军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神策军的死对头。安史之乱战争结束后,高崇文被调到了淮西军,开始向朝廷靠拢。后来吐蕃攻占奉天,兵临长安城下,他又奉命到陕州护驾。

当时唐代宗李豫为了躲避吐蕃军仓皇逃到了陕州,身边并没有军队随行。高崇文奉命在陕州护驾,还击退了吐蕃的追兵,所以得到李豫的嘉奖。郭子仪击退吐蕃军后,唐代宗李豫回京,高崇文率军护卫,于是成为了朝廷禁军中的一员。在大历年间的藩镇战争中,高崇文多次奉命出击,先后参与讨伐同华节度使周智光、汴宋留后李灵曜、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藩镇的战争,成为长安禁军中功劳最大的将领。因此在唐德宗李适继位后,高崇文被调入了神策军,随长武城使、神策行营节度使韩全义镇守长武城。

在镇守长武期间,高崇文以治军严厉著称,而且打败了进犯宁州的吐蕃军,取得了佛堂原大捷。事后高崇文累功官至金吾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渤海郡王。后来在平定夏州兵变中高崇文也功劳卓著,高崇文又被升任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夏绥银宥四州节度使韩全义入朝,高崇文接替其掌控节度使行营军务,并兼任御史中丞。此时的高崇文虽然战功和合,能力也非常强,但远在外郡,属于是神策军的对外驻军,在争夺主帅的位置方面并没有优势。他通过贿赂拉拢与杜黄裳的关系,以获取统帅职位,那是常用套路。

但话又说回来,作为主战派的杜黄裳,在主和派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推荐高崇文当主帅,肯定不是为了那几两银子。如果高崇文在战争中失败,杜黄裳显然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所以这种形式只是当时唐朝权贵交往的风气使然,而非利益交换的结果。实际上从唐德宗李适后期开始,他纵容宦官专权,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这种用钱交往的风气就已经停不下来打了。朝廷中几乎没有官员是不收钱的,很多人即便是收了钱也不一定办事。高崇文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拉拢和杜黄裳的关系,争取成为率军出征西川的统帅。

从高崇文在战争中的表现看,他显然不是没有能力的庸将,反而是有着卓越的实战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只用了八个月就平定了西川叛乱,还被唐宪宗李纯下诏刻石记功,可见其战功的卓著。因此两人之间的贿赂本质上是官场潜规则,即便是有错也只是小错。再说他们主导了这场平乱的胜利,是典型的功大于过。以两人的政治地位而言,在唐朝是可以免掉这些过错的。更何况两人去世多年后,竟然被御史台翻旧账,这就非常不合理了。只要对政治性敏感的人都会看出,这种翻旧帐肯定是藏着阴谋的。

那么问题来了,御史台的御史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的搞这次弹劾呢?从结果论的角度看,他们的弹劾虽然做实了,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两个当事人都已经去世多年,抓住的只是杜黄裳的儿子杜载。杜载不是当事人,即便要连累处罚,也严重不到哪里去。说白了这个案子就没法搞,完全是白费心思。可作为御史台的御史如此大费周章的弹劾前任宰相和使相,难道就是为了搞着玩的吗?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分析,这些御史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杜黄裳和高崇文两位去世的高官,而是对准了朝廷中的主战派。

自从唐宪宗李纯继位以来,朝廷里面对如何处理藩镇问题就争论不休,产生了主战和主和两派。尤其是西川叛乱爆发后,杜黄裳代表主战派推出了高崇文,这就让朝廷中的斗争更加激烈了。朝廷中的主战派以旧门阀官僚和郭子仪旧部的官员为主,主张出兵平定各地听宣不听调的藩镇军阀。主和派则不同,他们担心再次激起唐德宗李适年间的四镇之乱结果,并不支持军事削藩,而是想用政治上分化瓦解的方式解决。李纯时期的前几任宰相大多是主战派,包括杜黄裳,李吉甫,武元衡等人。可当李纯任命李绛为宰相后,两派的矛盾就开始激化。

李绛这人很不简单,是出身于五姓七宗之一赵郡李氏的高官,他与主战的宰相李吉甫是同宗不同房。两人在对于藩镇方面的矛盾极大,所以朝廷中围绕两人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成德军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的更替上,李绛都站在了反战一边,主张以分化瓦解,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解决问题。在这种主战和主和的斗争中,朝廷开始出现了党争的苗头。主战派的大臣都与郭子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主和派多是态度温和的旧门阀官员。双方的斗争既是关于如何削藩的政治理念之争,也是国家权力和利益之争。

杜黄裳和高崇文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们当政时的政绩,恰恰证明了主战派是正确的。最让人嫉妒的是,这两人与郭家都有关系,而皇帝李纯恰好猜忌郭家,所以两人成为了主和派与主战派斗争的工具。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主战派势力很大,郭贵妃统领后宫,皇太子李恒是郭贵妃的儿子,这让主和派的压力极大。他们弹劾高崇文向杜黄裳行贿,实际上并非为了这个贪腐案,而是在暗示主战派和郭家结党营私。杜黄裳是郭子仪的副手出身,高崇文后来当了邠宁庆三州节度使,他的前任就是郭贵妃的哥哥郭钊。

可以说当时主和派打的就是党争牌,大家都知道古代党争是大罪,给主战派和郭家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逼迫唐宪宗李纯向主战派下手。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也是驸马都尉郭曖和升平公主的女儿。郭钊是郭子仪的孙子,当时是司农卿,但在外当了多年的节度使。凭着郭子仪的余威,唐朝三分之一的藩镇是郭家的旧部。加上朝廷中的主战派、郭家的门生故吏,以及皇太子李恒的党羽,这些人加在一起足以推翻皇位了。如此大的朋党出现,以唐宪宗李纯的心思,还不足以猜忌么?因此御史台看似针对杜高两人,其实是针对郭家和主战派。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李纯并没有从严从重的处置这个案子,而是轻而易举的就把杜载释放了。史书上的理由很简单,唐宪宗李纯看在杜高两人的历史功绩,所以对杜载既往不咎。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纯并不是不猜忌郭家和主战派,而是拿这帮人没办法。李纯不立郭贵妃为皇后,拖延立李恒为太子,都是猜忌郭家的表现。但真让他把郭家连根拔起,这是不可能的事。在李纯的爷爷唐德宗李适执政时,就曾趁郭子仪去世拆分郭家的势力。结果导致藩镇内战中被河北四镇趁机反攻,最终酿成了奉天之难的大祸。

前文讲过,唐宪宗李纯之所以能坐稳皇帝的位置,这与郭家背后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他虽然不满意郭家满朝党羽,但却离不开这些势力的支持。尤其是削藩战争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如果郭家反水,李纯很可能步李适的后尘。所以李纯即便是心里再猜忌,也不敢拿自己的皇位下赌注。对于杜高这种与郭家联系密切的功臣,又是军政两界的大家族,他根本无力去作什么追究。所以面对御史台的弹劾,李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混了过去。事后也允许李绛以足疾的理由辞去相位,以平息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争端。

由此可见,唐宪宗李纯所谓的“中兴之主”的荣誉是存在着很大水分的,他执政时期远没有很多学者所说的那么兴盛。从表面上看,唐朝朝廷在削藩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就连安史之乱以来不服管教的河北三镇也表示臣服。但实际上这些并不是李纯个人有多英明,而是郭子仪家族的势力在暗中推动。离开了郭家的支持,他拿这些藩镇根本没有办法。尽管如此,这也是唐朝最后的余晖。当郭家的势力渐渐在朝野消亡,藩镇军队再次坐大的事后,就不会再有军队来帮助唐朝皇帝,解决面临的灭国之灾了。

0 阅读:16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