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的东南沿海,万宁市凭借其椰风海韵的迷人风光,每年吸引着超 800 万游客纷至沓来。这本应是一片欢乐的度假天堂,但在过去,急救难题却如阴霾般笼罩着这片美丽的土地。直到 “15 分钟 - 10 分钟” 急救网络的建成,才彻底改写了万宁的急救格局,为患者健康生命的守护带来了全新的曙光,其经验更是为全国医疗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方向。

万宁市每年吸引超800万游客
万宁急救破局前的困境
曾经的万宁,急救资源极度匮乏。在 2023 年前,偌大的城市仅依靠 2 家医院承担急救重任,这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复杂多样的医疗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站点辐射范围有限,院前急救到达现场平均时间高达 25 分 18 秒,极端情况下甚至长达 60 分钟。漫长的等待时间,往往让许多危重症患者错失了最佳救治时机。不仅如此,基层医疗单位更是陷入尴尬境地,以兴隆第三卫生室为例,村医林斯英无奈表示,因缺乏急救设备和能力,卫生室几乎沦为单纯的药房,面对患者的紧急状况只能干着急。这样的急救困境,在游客季节性激增,且常面临海滩溺水、登山摔伤、高温中暑等复杂急救需求的万宁,显得尤为突出。

万宁人民医院副院长卓剑介绍站点
万宁的急救破局之路
1.政策引领与科学规划:2023 年,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打造 “15 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 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方案》,万宁市迅速响应,狠抓落实。通过科学谋划,确定了以 “一中心、六站点” 打造覆盖全市东西南北中的 15 分钟急救圈网络的规划,并进一步推动五大中心进乡镇,实现镇镇有急救站,建成 “10 分钟急救圈”。这一科学合理的布局,充分考虑了万宁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为急救网络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万宁市依托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共体政策,“盘活存量、激活基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在不大规模增加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一方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设备配备,提升硬件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大力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例如,兴隆急救站的陈伟宗医生,从曾经面对心梗病人 “两眼发黑” 的手足无措,成长为 “溶栓先锋”,并带出 3 名徒弟,使得该院溶栓抢救成功率提升 20%。同时,万宁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症床位从 19 张增至 51 张,ECMO、目标体温管理等尖端技术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危重症救治能力。
3.信息化助力与协同联动:万宁市急救指挥中心的 5G 一体化智能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指挥中心的实时大屏上,万宁地图上的红色急救点位清晰可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急救资源的统一指挥和实时调度。各急救站点、医院以及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协同联动机制。在去年 1 月的群发伤事件救治中,万宁市人民医院联动各基层站点,从 5 个方位火速调度 8 辆救护车,首辆抵达现场仅用时 15 分钟,其余车辆 20 分钟内全部抵达,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开展联合抢救,最终入院 14 名伤员 “零死亡”,充分彰显了协同联动的强大力量。
4.延伸急救链与主动防御:万宁市创新性地将急救功能植入村卫生室,推动成立集急诊、中医、康复、全科等功能为一体的村卫生室。大力培养城市家庭医生和农村村医的急救技能,使其在 120 救护车到达前能为患者提供初步急救处理,并在患者康复阶段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形成了 “急救向前一公里,康复最后一公里” 的全健康链系统,实现了从 “被动救治” 到 “主动防御” 的转变。

万宁人民医院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至急救中心
万宁经验对全国医疗的借鉴意义
1.重视政策落实与规划布局:各地应高度重视上级卫生健康政策的落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急救体系建设规划。充分考虑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医疗需求等因素,精准布局急救站点,确保急救网络全覆盖且高效运行。例如,在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地区,可借鉴万宁设置流动急救点或利用直升机救援等方式,打通急救 “最后一公里”。
2.强化资源整合与基层能力建设:全国医疗系统应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医共体等形式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其急救和诊疗能力。鼓励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帮扶关系,实现技术共享、人才共享,让基层医疗真正强起来,成为守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3.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协同合作: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急救指挥调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覆盖全域的急救信息系统,实现急救资源的实时监控和调配。同时,加强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公安、交通等部门为急救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共同为急救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构建全健康链与主动预防理念:将急救工作向前延伸至预防阶段,向后拓展至康复阶段,构建全健康链服务体系。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能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慢性病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急危重症的发生。同时,重视患者康复期的管理,促进患者全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万宁市成功打造 “15 分钟 - 10 分钟” 急救圈的实践,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它用实际行动证明,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协同合作和理念创新,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急救能力的大幅提升。我们期待全国医疗系统积极借鉴海南万宁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动本地急救体系建设和完善,让每一个生命在关键时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让 “15 分钟急救圈” 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保障,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编辑:良佑
审核: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