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的油气管道,咋就成了军阀提款机?

大叔神吐槽 2025-03-30 19:42:02

如果将缅甸版图比作一锅正处于沸腾状态的火锅,这样在这锅汤当中,那些“食材”早已经彼此之间相互之间没有交融。中央平原的缅族占据65%人口却试图用“大缅族主义”来搅动这整锅汤底,而周边六块区域呢,就像倔强的辣椒,以及倔强的花椒,它们各自释放着不同的“火气”。掸邦高原的傣族后裔、克钦谷地的亲美武装、若开山区的罗兴亚火药桶……这些板块犬牙般地交错着,让缅甸成为了“出了仰光,AK比法律好使”这般魔幻现实的地方。

地理决定着命运。伊洛瓦底江平原,孕育出了缅族那中央集权的梦想;而北部的高原以及西部的山脉,却成为了地方武装的天然防护壁垒。英国殖民时期所埋下的“分而治之”的种子在独立之后开始生根发芽,把缅甸变成了历经75年仍未愈合的伤痛。

当曼德勒平原的大米,在那粮仓中堆积之时,掸邦的山民,正以鸦片来换取枪支;克钦的矿工,在翡翠矿洞内与政府军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若开邦的渔民,为了生存而偷渡孟加拉湾。

缅甸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400美元,这和中国县城里一名快递员每个月的收入差不多。这么大的经济差距,慢慢孕育出了一个被叫做“祖传复仇者联盟”的特殊群体。克钦人一直牢记着缅军曾经进行的烧杀抢掠所带来的惨痛灾难,罗兴亚人在难民危机中被逼到了绝路,他们的处境就像“人球”一样孤立无援。至于那些地方武装团体,也只能在毒品买卖、矿产开采以及赌博行业中,尽力寻找维持生活的办法。

更致命的是,外部势力的“递刀”行为。美国CIA对克钦军进行培训,印度向若开武装输送武器,这些所谓的“民主子弹”精准地命中了缅甸政府的薄弱之处。当地方武装的火箭炮射程能够覆盖中缅边境时,云南村民不得不戴着头盔在菜地里劳作——这一荒诞的景象,正是缅甸乱局外溢效应的一个缩影。

中缅油气管道,穿越那战火纷飞的缅北地区,每隔三天,就得面对地方武装所索要的“过路费”。皎漂港这个承载着中国印度洋梦想的、租期为99年的港口,隔壁恰恰是印度实兑港的监视雷达。更为棘手的是,缅北的毒品以及电诈集团,把中国当作了“提款机”,云南边防所承受的压力,简直可与反恐前线相媲美。

中国的“两洋战略”在此遭遇到了“缅甸悖论”:若扶持那些亲华的武装力量,或许会陷入那种“以混乱来治理混乱”的泥泞沼泽之中;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建,又恐怕会成为“缅北版本的P2P”那样血本无归的情况。在这个十字路口所做出的选择,正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当佤邦联合军宣布加入果敢同盟军之际,缅甸内战已然从局部冲突演变成为全面危机。地方武装所控制的区域正逐渐变为“国中之国”,甚至有预言讲道“克钦共和国”“掸邦自治区”将会呈现在未来的地图之上。不过缅军就连掸邦的首府都难以加以掌控,“联邦”的实质已然退化成了“邦联”。

中国的选择真的很困难,是像美国那样“用乱去治理乱”呢还是一直坚持沿着“借助经典来联结”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前面那种做法可能会让矛盾更加严重,后面这种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过不管最后选择哪条路,都一定要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缅甸的局势稳不稳定,跟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形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能不能实现目标,关系非常紧密。

缅甸这盘棋,早已不是简单的地缘博弈。云南边境的县城中,头盔的销售量,快速地上升了,比任何战报都更为真实地,讲述着平民生活的艰难。它仿佛在静静呼喊,那些持续上涨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无奈与抗争?那一个个头盔,就如同平民用以保护自己的盾牌一般,却也鲜明地体现出生活的不易,让人感慨颇多,心中满是波澜。

中国需要的,不仅是有着沉稳心态的战略耐心,更是要积极推动缅甸的各方,从那种相互争斗的“零和博弈”状态转而去迈向共同分享的“共享蛋糕”局面。

或许当掸邦的罂粟田变成了茶园,克钦的翡翠矿通上了电网,若开的渔民有了合法的生计,这七块破碎的拼图,才能够真正地拼成一个完整的国家。

否则缅北联盟”的预言或将成真,而中国的印度洋出海口,也将永远卡在这个散装国家的咽喉处。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