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成都女子小谢发布的一条维权视频在全网掀起巨浪。这个曾被丈夫家暴十六次,致使左肾坏死,终生需挂粪袋的受害者,在历经两年多的司法拉锯之后,又陷入了另一场更为隐秘的暴力之中——她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三岁女儿的照片被挂在了网络平台上,三百万人的键盘仿佛化作了新的凶器,在她那尚未愈合的伤口上肆意地撒盐。
2023年6月,小谢首次公开了被家暴的视频,在屏幕中,那遍体鳞伤的躯体,以及被殴打的三岁女儿,将婚姻暴力的血色帷幕给撕开了。司法鉴定表明,她全身有4处重伤二级、5处轻伤二级,左肾还萎缩且无功能,需要终身佩戴粪袋。不过这场持续了两年的家暴拉锯战,仅仅只是噩梦的开端而已。
2024年12月,成都武侯区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判处前夫贺某阳有期徒刑11年。判决书墨迹尚未干透,小谢试图借助直播带货来维持生活,不过在2025年1月,却遭遇到了来自全网的反向攻击。“卖惨圈钱”的指控甚嚣尘上,某匿名群组以5毛钱一份的价格叫卖她的个人信息,女儿照片被制成表情包疯传更荒诞的是,有人从离婚判决书以及医疗记录中,分别拼凑出了完整的身份信息链,甚至质疑“为何被家暴,却还能直播赚钱”。
这场网络暴力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据调查不法分子通过爬虫技术,抓取裁判文书网、医疗平台等公开信息,与此同时结合社交平台的蛛丝马迹,从而精准地锁定受害者的隐私。小谢女儿的照片,正是来自前夫家族成员的手机相册泄露。
在某个拥有300人的匿名群里,“开盒”被包装成“正义审判”,参与者将身份证打上码,接下来对比图、法庭判决书的局部特写,制成了“证据链”,并用“小三活该”“卖惨可耻”等话术使自己的暴力行为得到了自我合理化。
这种“新型暴力”的致命性在于,它突破了物理空间的界限。当小谢携带着女儿外出时,有人举着手机呼喊“粪袋妈妈”;在孩子的幼儿园门口,出现了匿名信,威胁道“让你妈妈消失”。更为讽刺的是,某短视频平台的举报机制,宛如虚设一般,“审核未通过”这样的理由,使受害者没有地方去申诉。
面对汹涌的恶意,成都警方以“诽谤案”立案但电子证据的易逝性让取证举步维艰。截至3月19日,小谢已提交217条侵权链接、13万条侮辱性评论,但海量数据仍在以每秒10万条的速度扩散。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刑法》第246条,诽谤罪需证明“情节严重”,并且网暴者常常,通过匿名账号来规避追责。
更令人心寒的是,司法判决在执行层面遭遇了双重困境。前夫贺某阳虽被判定需赔偿91万元医疗费,不过到如今却是分文未付;每月2000元的抚养费,也已然成了空头支票。小谢的代理律师坦言:“她不得不通过直播带货来维持生计,可这却又成为了网暴者攻击的把柄。”这种“生存权与舆论审判”的悖论暴露出法律在面对新型暴力时的滞后性。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四社会镜像:女性苦难为何总被流量吞噬?小谢的遭遇,并非孤例。据综合案例推测,超60%,家暴受害者遭遇二次网暴,隐私泄露率,高达78%。当公众将“完美受害者”的枷锁强加于幸存者,实际上是在纵容,暴力的二次发生。正如公益律师王暖暖所言:“生存权高于舆论审判,要求受害者沉默,才能被同情,本质上是对暴力的妥协。”
平台的责任缺失,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暴力的蔓延。某匿名社交软件,允许用户随意地创建“开盒讨论组”;某短视频平台,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恶意内容审核较为宽松。这种“流量至上”的算法逻辑,把受害者的苦难转化成为了牟利的工具,而公众的那种猎奇心理,就成了暴力传播的加速器。
信息来源:光明网
五我们与恶的距离:当转发键变成凶器在小谢的维权视频里,有一个令人心碎的细节:她暂时摘掉了粪袋,却永远摘不掉社会的偏见。当300万人在键盘前狂欢时,没有人关心这个左肾萎缩的母亲,如何在直播镜头前强颜欢笑,只为赚取女儿的奶粉钱。那些按下转发键的手,那些在评论区宣泄恶意的人,或许从未想过:他们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对受害者的再一次凌迟。
这场血色荒诞的剧,其结局尚未可知,不过它给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当网络暴力变为新的暴力形态之时,当流量逻辑将人性底线吞噬之际,我们每一个人都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屏蔽并非冷漠,举报才是慈悲;停止对受害者进行道德审判,这才是对法治社会的真正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