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媒体被赋予报道和监督的权利,但是,由于其逐利属性,又导致为了流量,极容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非追求真相。
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媒体扮演的都不是好角色。
一个声音是否得到广泛传播,一般受两个因素影响:钱与认同度。
所谓钱,就是资本会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论调,放到媒体上进行放大,让社会充斥着有利于自己的声音。
所谓认同度,是社交网络兴起后,大众认同的文字会被转发。某段消息认同的人越多,越是迎合大众的情绪,越是容易得到传播。
所以,你看到的永远是部分的真相,是你想看到的,或者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当代媒体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每天没那么多值得报道的新闻,与媒体需要持续更新内容的矛盾。所以每天但凡有点消息,媒体都会冲过去解读,各个号的内容非常雷同。更有甚者,没底线的媒体会故意夸大,煽动情绪,制造对立,编写小作文,以博取流量。
国外曾有实验,某新闻网站在发文时,会用两个标题,每个读者打开网站,将随机看到不同的标题。网站在5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用这个标题。实践证明,最后胜出的标题一定是耸人听闻的。
如果一个媒体希望吸引流量,那么标题党是难免的,甚至有很多的报道还会非常主观偏颇,故意煽动情绪。
乔布斯对此,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评价: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会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令人沮丧。阴谋论还算乐观的!至少我们还有个坏人可以打,而现实是电视台只不过给了我们想要的东西。
是观众决定了内容。只要人性不变,利益机制不变,媒体就不会改变。
在这方面,短视频自媒体做得最拙劣。短视频平台上,但凡有点剧情的,99%都是摆拍,不然怎么刚好被拍下来,角度还刚刚好。影响是,习惯性撒谎和表演,情绪廉价,把小概率和戏剧性日常化,劣币驱逐良币。
一眼能看出很假的信息,对我反而无害,我一直极力规避的是被那些看上去专业的媒体或专家所干扰。
网络上,经常有那种十几年前的雄文被转发,因为它预测对了后来的事。现在回头看,不禁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当时有无数人发文表达对未来的看法,只有这少数几篇预测对了,会不会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呢?
哪怕不是幸存者偏差,那也是少数,因为稀有才让人佩服。但是,如今网络上遍地都是雄文,自媒体都在对未来发表预测,难道他们说得都对?按照逻辑思考,未来也一定只有少数人的预测是对的,然后其文章被后人膜拜。
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的那些对未来长期预测的“雄文”,绝大多数都是错的。
如果你看到有的文章,它们或骂得特别犀利,或捧得特别动人,读者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此时,最好清醒一点,思考一下:它是否故意在迎合人们的观点?是否故意在取悦大众?是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对于智者来说,不会被媒体噪音干扰,甚至会利用媒体。
比如,《天道》中,丁元英在去五台山寻高僧问道的路上,曾结合音响业的顶级公司乐圣,对韩楚风说明了他的经营策略,他说∶
"乐圣是因为矛的锐利而无须用盾,我这儿是既无矛可攻也无盾可守,就只能借用乐圣的矛了。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投井下石。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中的,是大智若愚。"
注意,一句“媒体起哄”,就能看到媒体扮演的角色。
不过,很多人喜欢扎堆,哪里热闹就去哪里,有什么新闻热点他全知道,有什么时髦的事他必定跟进,这样其实很难有多深刻的思考。
社交媒体上无孔不入的段子,煽动情绪的垃圾消息,就像是精神上的垃圾食品,它会让我们沉溺其中,患上“精神糖尿病”。
有研究说,1980年后,美国人开始大面积迅速肥胖,主要是因为城市里唾手可得的廉价甜食,饮料和快餐的全面普及。食品饮料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而人们由于自制力差,很容易落入肥胖陷阱。
咱们中国人身材要远好于欧美人,因为我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好,吃的油炸食品不多。但即便如此,现在国人要保持一副苗条的身材,也绝非易事。
我曾看过一份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人的体重跟收入大体成反比。也就是说,身材好的非富即贵,当然,少数天生怎么都吃不胖的人除外。
未来真正的炫富,不是背个名牌包包,而是炫身材。一眼看过去,健康阳光,苗条精神的人,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他不仅有钱,有时间,还有自制力。
怎么办呢?
高度自觉,每天保持一定强度的锻炼,远离垃圾食品。对待垃圾消息也一样,定期清理删除,减少摄入,不要上瘾。
有效的锻炼身体,必须要流汗;有效的读书,必须要总结和输出。检验你学没学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能不能给别人讲明白。
作为交易者,必须避免被噪音干扰,对未来可以有主观的预测,一旦市场证伪我们的观点,一定要及时纠正。只有经常调整方向,修正错误,才能永远保持正确的仓位。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