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我国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当天,中国航天一连官宣了三个重大消息。
这三个消息分别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人类第一份月背月壤将自4月27日起对公众开放、中国将把月壤借给6个国家的7个机构。
获取月壤的7家机构
最令人意外的是,这7个机构中竟有两家都是美国的,要知道美国曾专门针对中国出台了一项所谓的“沃尔夫条款”,只为限制中国航天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面对“苦求”一年多的美国,中方为何要答应借给他们月壤呢?
美国的这两家机构,真的能够满足中方设定的条件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些年,中美两国在航天领域合作的障碍,其根源可追溯至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沃尔夫条款》。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这项法案以所谓的“防止技术泄露”为由,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中国开展任何官方合作,甚至禁止中国科学家访问NASA设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条款被外界视为“航天铁幕”,意图遏制中国航天发展。
彼时,中国正面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关键技术攻关的关键期,但美国的封锁却直接切断了中国获取国际航天合作资源的通道。
但讽刺的是,也正是这一条款让如今的美国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
这些年来,中国通过自主创新,不仅建成独立空间站,还相继完成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月背采样等里程碑任务。
而美国自1972年阿波罗计划后,再未实现载人登月,其382千克月壤样本均采自月球正面,对月背地质研究束手无策。
比尔·纳尔逊
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在2024年国际宇航大会上坦言,美国科学家迫切希望研究中国月壤,并称“谈判将以积极方式结束”。
在此背景下,中国月壤的独特性,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2020年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带回1731克样本,填补了人类对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研究空白。
2024年嫦娥六号更是一举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其样本因记录月球早期演化史而备受瞩目。
相较之下,美国阿波罗样本集中于月球正面高纬度区域,且年代久远,难以解释月表最新地质活动。
正因如此,国际科学界对中国月壤的渴求才会远超预期,2023年11月中国开放国际借用申请后,共收到11个国家的24份申请。
最终有7家机构通过了中国的评审,其中美国布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这两所高校的入选,标志着中美航天合作在“沃尔夫条款”桎梏下撕开一道裂缝。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对月壤出借设定了严苛条款,既体现对珍贵科研资源的保护,也暗含对美方态度的回应。
首先就是规定月壤的借用期最长1年,续约需提前30天申请,每次续约仅半年,同时还禁止转借第三方,研究过程需全程记录,样本损坏需追责。
最关键的是,研究成果必须与中国共享,且需将中国航天局列为合作方,若样本遗失需立即报警并通知中方,否则永久取消借用资格。
这些条件看似严苛,实则基于国际通行的科研样本管理准则,毕竟美国阿波罗月壤至今仍严格限制非美机构使用,甚至对盟友也仅开放微量样本。
中方采用严苛的规则设定,既维护了自身权益,也以透明化操作彰显开放姿态。
不过中国同意向美国出借月壤,并非是简单的以德报怨,其背后有着双重考量。
1978年中美即将建交之际,美国曾赠送1克阿波罗月壤,中国科学家用其中0.5克发表14篇论文,为后续探月工程奠定基础。
此番“回礼”,既是对历史情谊的回应,也展现了大国风范。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打破美国主导的“太空霸权”,近年来,中国通过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埃及二号卫星、国际月球科研站等项目,构建起覆盖50多国的航天合作网络。
对美开放月壤研究,既能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参与,又可对比美国的技术封锁政策,强化中国“开放合作”的全球形象。
中国航天的崛起,是一部突破封锁的逆袭史,2011年“沃尔夫条款”出台时,中国航天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七;至2024年,已跃居世界第一。
自从完成自主攻克空间站建造、月壤采集、量子通信卫星等技术后,中国不仅摆脱了对国际空间站的依赖,更成为全球航天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
反观美国的困境则暴露其航天战略的矛盾,一方面试图通过“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国会内部分歧与技术断层。
此次月壤出借事件,不仅是科学资源的共享,更是太空治理模式的革新。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当美国仍在用“铁幕”思维划分阵营时,中国正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将月球样品转化为全人类探索宇宙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