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聊起山姆的时候,我们各自分享了自己的“踩雷”经历。
朋友说:“它家熟食区的烤鸡,你没试过吧?”我点点头,想起那天为了买到它,我排了半小时队,却终究没有吃到理想中的美味。
听到我这么说,朋友哈哈大笑:“果然,山姆有些东西,远看是‘宝藏’,尝一下却是‘深坑’。”这番话引得在场的其他人也开始吐槽。
一时间,关于“山姆哪些产品踩雷”的话题热闹了起来。
今天,我就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跟大家聊聊山姆那些乍看诱人、实际让人失望的商品,也许能给你选购时提个醒。
看似养生的桃胶羹,竟然甜到腻?
桃胶羹是我在经过冷藏区时随手带上的——养生食品,总不至于出错吧?
它的包装看起来很有质感,色彩搭配也恰到好处。
买的时候,我还想着:晚上泡杯茶,一边刷剧一边吃,简直完美。
结果第一口下去,那股甜腻劲儿让我瞬间失去了尝第二口的欲望。
它自带一种厚重的口感,有点像放太多糖的八宝粥,却失去了八宝粥的丰富层次。
吃了几勺后,我甚至觉得嗓子眼有点发干。
也许是这种注重包装“颜值”的食品,反而在味道上偷懒了吧?
总之,如果你对甜度有点敏感,慎入。
让人失望的经典双皮奶,和想象差太多说到双皮奶,我一直对满记的味道念念不忘。
所以,当我在冷柜里见到“经典港式双皮奶”时,毫不犹豫地放进了购物车。
拆开一盒,质感看上去还不错,微微晃动时还能看到那种奶冻的滑润感。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脸。
入口的奶味很淡,甜度适中,却完全没有传统双皮奶的香浓感。
更让人难受的是,它的口感居然有点干,咀嚼时甚至让我想到了豆腐渣加糖的怪异组合。
一管勺下去,整个人的幸福期待瞬间被击碎。
配料表的确很干净,但干净不等于好吃啊!
也许是对“经典”二字期待过高吧,最终换来的却是“名不副实”四个字。
排队半小时的烤鸡为何让人刹不住吐槽?
山姆的美式烤鸡,确实是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忍不住想尝的单品。
那天在店里,我远远就闻到了烤鸡的香气,一路跟着味道找过去,发现好多人在排队。
想想也没别的事,我便加入了队伍。
半小时后,当我终于拎着烤鸡满怀期待地回家,结果却是——咸甜的味道意外地“辣眼睛”。
它的皮因为长时间被保温,已经失去了应有的脆感;味道偏甜,甚至还带了一点奇怪的腥骚味。
撕下鸡腿吃了一口,整块肉软趴趴的,完全不像现烤的感觉。
最终,为了不浪费,我把它的鸡胸肉撕下来做了鸡肉三明治,还加了很多酱才勉强掩盖了原味。
年轮蛋糕的层次感,美观与味道为何分离?
年轮蛋糕本是为了第二天当早餐才买的,独立小包装非常方便,口感期待值也是拉满的。
但打开包装,吃到嘴里后,浓到齁嗓子的甜味几乎把我劝退。
它的外形确实很有层次感,一层一层的像是千层蛋糕的放大版,吃下去却完全没有那种扎实香软的口感。
更糟的是,这甜腻的味道几乎盖过了一切,尝过一块后,我直接把剩下的送人了。
看来,是我对包装精美的甜点抱有太大希望了。
美食背后的思考:适当筛选,回归本心其实,山姆超市的商品中并不乏优质好物,但这些所谓“明星款”的食品,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购物时不要轻易对包装或者名气产生偏见,尤其是在食材本身就讲究因人而异的情况下。
有些东西适合部分人的口味,但未必适合你我。
消费升级的如今,我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这无可厚非。
但与其尝试那些过于追求“颜值”或营销包装的网红款,不如回归本心,选择自己真正喜爱的口味。
这不仅节省了花钱踩雷的烦恼,更帮助我们把时间和金钱都用在刀刃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感。
和朋友继续聊起“山姆这些特色食品”时,大家的笑声中其实多了一点共识:吃的东西,最终还是味道最重要,你说呢?